第387章 刘恢成亲(1 / 2)

原本计划九月成亲的刘恢,把时间推移到了十月初十。

襄平大雪纷飞,却挡不住刘恢此时火热的心。

今天,是自己成亲的日子,刘恢府邸并不大,为了成亲和宴请宾客,十间卧室的一半临时改为了餐厅。

选择这个时间段,刘恢还有一个目的,通过大雪阻止外地人回襄平,他不想把私事和公事搅在一起。

刘恢府邸已经一片红色,整个府邸显得喜气洋洋。

古代成亲礼仪较多,尤其是王公贵族、世家豪族,刘恢是一个不想麻烦的人,和蔡琰商量,两人对流程进行了大量删减。

这个时代没有钻石,刘恢自己换了一个金币,用金币熔炼了两只戒指。

这个时代其实是有戒指的,只是称呼不一样,戒指最早出现就在秦汉时期。

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戒指是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

天子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后宫中被天子看上者,宦官就记下他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戴上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

当后妃怀孕,告知宦官,就给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

戒指一词最早出现在在元代关汉卿的戏曲作品《望江亭中秋切》的第三折中有:“《正旦云》这个是金牌衙内爱见我,与我打戒指儿罢。这有什么?”

秦汉的“戒指”就是个圈圈,这让刘恢自然不喜欢,为此,花了数天,找匠人按照他标准定制了一对戒指。

蔡府也挤满了不少人,两家虽然相隔很近,但刘恢必须上门接亲才行。

蔡琰母亲早亡,家里只有一个父亲蔡邕和小妹蔡琴。

今天来的人不少,没法,只能开流水席。

流水席是指人们随到随开饭的宴席,历史上最早出现流水席这个名字在乾隆年间。

云蒙山东侧泰宁山下,有处寺院,最早叫静觉寺,后来因为乾隆来过,赐名为泰宁寺。

寺庙为显示佛门慈悲,庙会这天进香的,均发一张贴,舍一顿饭,最早在寺院里,乱哄哄的。

后来,僧人在积翠屏下,沿山行,借山泉流水之势,修了一条石砌的水平渠,一直修到寺院外的空场上。

空场上垒了一排排的石桌,让人们在这里吃饭,厨房建在离饭场1华里的水平渠上端,厨子们盛好一菜一饭,放在木制的条盘内,漂在水渠上,条盘顺着水势缓缓漂流,飘到饭场,前来进香的人们按先后顺序,自个儿端自个儿的十分有条不紊。

人们随来随吃,既方便又新奇,一下子轰动几百里,寺庙香客就更多了。

人们吃完后,纷纷不解这是什么席面,主持风趣的说道:“借流水上席,就叫流水席吧!”

西北地区在隋唐时代民间就有了随吃随走的席面,只是没有名字罢了。

汉代成亲流程:

在汉代,成亲开始是由手捧红烛的侍女成双成对入场,然后才是新郎、新娘一起入场且站立,再者新人向各位来宾行拱手礼,之后夫妻相互鞠躬,男子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而女子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且手藏在衣袖里鞠躬90°;

在成亲当天,最应该感谢是彼此父母,刘恢年幼时母亲去世,父亲刘宏也在去年离世,祖母远在洛阳,襄平双方长辈只有一个人蔡邕,蔡邕亲自赐酒,并告诫了成亲后需要承担的责任;

成亲时,刘恢需要自己把手和脸洗干净,然后为蔡琰用湿毛巾擦干净脸与手;

刘恢和蔡琰成亲当天,需要吃同一种动物的肉,象征从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接下来,合卺礼必然不可少,合卺礼要求新郎刘恢倒酒,新人各喝一半后交换喝掉,夫妻共饮后愿二人从此能够相互扶持及照顾,夫妇双方一体永不分离;

最后,新郎新娘还要行解缨结发礼,刘恢会在定情之时赠与心上人一缕红缨,在两人成亲礼中由新郎将红缨解下,再各取自己一缕发丝,结在一起,作为永远的美好和纪念;《红缨是用线和绳子做成的穗状装饰品,多用于帽子和武器装饰》

刘恢和蔡琰二位新人分别割下一撮头发,用红绳带绑在一起,意味着将两人牢牢结在一起,一生一世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