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造反心思(1 / 2)

南风紧 苏家老三 1625 字 8个月前

既然周秉政说皇帝有意让自己参与练兵,苏圣平回家路上就一直在权衡这件事。

练兵这种事情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掌握权力,尤其是兵权,耍手段将这支兵马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会成为自己最大的倚仗。但不可否认参与练兵,从大局上来看,有诸多坏处。

一是体制问题。可以说朝廷整个体制已经败坏,如今只是在苟延残喘。唯心的说,气运不再,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成功。

二是党争问题。朝堂上党争依然严重存在,做什么事情都掣肘颇多,不可能像自己在崇武那样,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更不用说趁机推行自己的那些思训、参谋制度等,那能不能练出自己想要的兵可想而知。

三是财力问题。朝廷的财力严重不足,民团如今每人每年的养兵之资说出来吓死人,将近五十两银子,这还只是直接用在民团正式队员的身上,如果算上其他成本,那会更高,这个数字已经高于朝廷最精锐的定北军了。朝廷新练兵,不可能高于官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么练兵。

刨除这些因素,换做是之前,他说不定就会改变自己的计划,索性就答应周秉政。让他顾虑的不是别的,而是那该死的内侍监。

以往虽然也有这个部门,但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空有一个名头,更多的是做那些传旨押人的活。被压制了几十年,一朝被放出来,这种有底蕴的部门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为了展示肌肉,更会做出一些事情展示能耐。

既然如此,练兵这样的大事必然会被他们插手其中,到时自己但凡有点小心思,一不注意很容易就会被禀报给皇帝。

自古以来,但凡正常点的帝王,无不对臣子觊觎军权这种事情看的比天还重,只要有可能,凡事触犯都难逃一死。那自己为何要费尽心思去做本来就很难做成功又充满艰险的事情呢?还不如直接回泉州,照着自己的计划实施。

说到此处,就不得不提到苏圣平显而易见的造反心思了。

他这个完全来自文明社会的人,丝毫没有什么忠君思想,造反的心理负担也不是来自于传统的束缚。造反的心思他从来没有跟别人表露过,哪怕朱强、虫子等人一直觉得苏圣平的种种布置有悖常理,但也一直支持,暂时更是还没有往造反上面想去。

了解了这个空间的历史之后,苏圣平从小就有要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想法,更是以此为理由离开少林禅寺。但是,作为一个思想接近成熟的人,他也知道真要造反,不说前路漫漫,要经历多少困难,更不知道要死多少人,让多少自己熟悉的人失去生命。但是,如此这般下去,又有些不甘心,所以这些年也一直在为造反这事做着准备。

以往这种矛盾的想法一直在做着斗争,尽管他承认自己潜意识里还是想造反的,但也找到理由给自己解释,就是现在做的所有事情是为了让自己和身边人更安全的过好日子。万一到时真的乱世来临,自己又无力造反的话,怎么着也可以占据宝岛,先保住命、有尊严的活着再考虑往其他方向发展。

但是,他自己不得不承认现在造反的心思已经彻底占据上风了。否则也不会周秉政提议让他帮忙练兵的时候会犹豫不决,更不会权衡之后,看到的更多是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不利之处。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有本身就知晓的朝廷党争、官场腐败,有当年赶考之时沿途看到的民生困顿,有这些年官府无力保护沿海百姓,有自己深受刑罚,有皇帝重启特务政治等等原因。

既然如此,自己哪怕站出来造反,真的造成大量人员死伤,也不会再比现在差到哪去。万一自己成功,定能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岂不是可以真正的救民于水火之中。

经过不间断的思考和分析,研究了这个空间的历史,对照自己那个时空的历史,苏圣平得出了一个结论,造反这件事情能否成功,有很多客观因素,但最根本的是:无论你多么天纵奇才,如果所为不能符合大势的话,最终也只能一败涂地。因此,养病的这段时间,他一直在思考这个什么样的大势才有利于造反。

比如说越朝,现在缺的是一把火,如果有人再给锅底加一把火,那这锅水很快就会烧沸。如今,皇帝终于自己给自己加了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