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越朝,吴朝的麻烦还止于此,东边和越朝的对峙两朝都不占便宜,但吴朝的西线巴蜀之地,还要时常面临少数民族的反叛,常年要驻守大量军队防备。吴朝最强大的军队就在吴朝“军神”卢泰带领下,长期驻扎在西部。
如今南边也和越朝一样,面临大量海盗经常性的上岸袭扰。不过他们没有仿效越朝编练地方民团,而是认为既然和越朝、元朝都不会打仗,就干脆直接抽调北线和东线的军队南下,驻守地方剿灭海盗。
有些是苏圣平此前就知道的,有些是到了襄阳之后陆陆续续打听。看过元朝的精锐贵卫赤、忽里温的亲卫,还有普通的地方驻军,以及降附的汉人军队,再看看吴朝的军队,苏圣平压根没有继续在襄阳待下去的打算了。
不管是多么重要的地理位置,只要人不行,被攻破也只是时间问题。现在苏圣平观察一支军队,不再看装备、军纪这些东西,只看一样,就是军人的精神面貌。在他看来,就如贵卫赤那五百人,虽然个个装备也算精良,可外表看起来并不光鲜,但五百人骑在马上立在那里,就能给人造成极大的压力。单独一个拉出来,也是神采奕奕,有一股子舍我其谁的霸气,给人杀气腾腾的样感觉。
在襄阳这样的军事商业重镇,苏圣平在街上认真观察了三天,看到的军士中除了个别军官还有点样子,其他的士兵给人的感觉就是蔫了,就是那种霜打的茄子,看起来还能吃,但真要吃了就会发觉味道差了很多!
在襄阳待了三天,苏圣平他们四人继续南下,过随州,向东前往吴朝的都城武汉。从襄樊离开之后,苏圣平沿途就开始注意观察吴朝的经济、社会、民生等等情况。用的还是前几年道江宁赶考时的老办法—统计分析。只不过为了免得让吴朝的官府怀疑,这事做得比较隐秘。
从襄阳离开,用了十五天时间才到了武汉。这段时间内,苏圣平调查分析发现,吴朝的情形和越朝相差不大。土地兼并严重,民众生活困难,许多家庭每年的粮食收成和金银收入都不足以支撑家用。越朝那边许多农民尤其是江浙一带的农民还能靠打零工、进工场做工赚取钱财补贴家用。湖北北部这边的情形则是和当初的江西、浙西差不多,农民只能辛辛苦苦的务农,每年收入的大头还要被地主和官府收走,民生十分困顿。
此时的荆湖地区早已开发成熟,原本就是重要的产粮区,加上水网山林密集,打猎、捕鱼都能补充食物,老百姓不说生活富足,怎么着也不至于太困难。
但一路看来,这里的百姓日子过得实在艰难,让苏圣平痛惜不已。苏圣平为了充实自己即将开始书写的文章,分析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抛开封建王朝末世这一实情,造成这种情形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无疑是元朝的拘锁之策,每年两百万两的贡银和两百万石的粮米,给极大的加重了吴朝百姓的负担,尤其是加重了吴朝统治比较稳定的湖北、湖南和广东地区百姓的负担。
第二个就是土地兼并严重,这是封建王朝末世同样的通病,也可以说是封建王朝最后灭亡的原因。
第三是工商不发达,在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况下,未能抵消土地上减少的收入。
苏圣平一边带着三个人调查统计,充实自己的数据。一边给他们讲道理、分析原因,让三人不知不觉间明白了很多道理。尤其是胡秋和林疯子,更是对自己能够生活在泉州,还进入苏圣平的体系之内,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日子庆幸不已。一路上不紧不慢的赶路,终于在九月十五左右进了武汉城。
对于吴越两朝纷纷把自己的都城建立在距离北边防线不远的位置这点,苏圣平认为如果是在朝廷实力强大之时,这样做不失为一种勇敢的行为,可如今南北实力对比差距太大,这样做的就不太明智。但他也认为两朝当时没有其他太好的选择。
越朝是当时仓促南迁,在江宁才堪堪稳定下来,再者往南的话除了杭州也无处可去,而南京和杭州之间的距离想想也能知道。韩斌自立吴朝的时候,一方面是受到元朝的支持,自己没有太多的自主性,另外一个就是他的根本地盘就是在湖北武汉附近,在此地立都有助于稳定统治。
元朝国师这一手导致了如今三朝的格局,和那世的三国比起来,南边两朝看似情况相差不大,吴朝地域较广,但经济实力不足和越朝相比,越朝则是相反。但北边的元朝却更为强大,尤其是每年还要从吴越两朝抽走四百万两银子和四百万石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