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壁后的魏骥才想着跟书中的卫青霍去病一样从军功晋身。
魏安看着两个族弟,却是陷入了思考。
信息和眼界,真的会严重制约了一个人的发展。
一是影响你的选择,二是限制你的选择。
当初秦重军功,是为了要统一天下,汉继承秦重军功,也是因为要统一天下,并且要让天下安稳。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不管是秦还是汉前期,面对的敌军以步兵为主,同时击败对手后中央政府可以得到大量的土地。
土地可以用来封赏士兵,让社会快速稳定,同时给政府带来稳定的税源,政府和百姓都得利。
重军功可以让政府得到百姓的拥护,激发出百姓参战的热情,让政府的动员能力爆表。
但自从大汉平定内部的叛乱诸侯后,面对的主要敌人都是边塞外族,缴获的战利品也变了,没有田地,变成了草场。
大汉作为一个农耕民族,拿草场没什么价值的,不可能用来封给百姓。
战斗的对象也变了,敌军以骑兵为主。
战争中靠两条腿的步兵追不上四条腿的骑兵,你只能被动挨打,因此国家需要的是精锐骑兵。
而养一匹合格战马的地用来种粮可以养活十几口人。
一个骑兵,不可能只有一匹马,起码要两到三匹。
一万骑兵,就有两三万匹马,消耗堪比二十万步兵。
而一次出征,起码数万骑兵,外加大量步兵运输辎重,相当于几十万步兵出征,对后勤的压力非常大。
不仅如此,战马还是消耗品。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一次战争,损耗战马十万匹以上。
大汉在这里花费的真金白银可想而知。
武帝之前有文景之治,实施了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政策。
说白了就是对外用和亲匈奴的策略避免战争,同时减少了战争的支出,对内政府不管什么事,官吏都很少,一年政府支出三千万钱左右。
文景之治导致收上来的钱在仓库堆积成山,串钱的绳子都烂了。
但武帝的反击匈奴直接让军费达到数百亿钱的级别,所以武帝疯狂敛财找钱,国家一切向钱看,以至于卖官鬻爵。
明帝、章帝时期作出了民爵不得过第八级爵公乘的明文规定,后来军功激励逐渐以物质赏赐为主,赐爵制度从此消亡。
汉末的王粲在爵论中指出:民不知爵者何也?夺之,民亦不惧;赐之,民亦不喜。是空设文书而无用也。
后来大汉采用察举制来选拔人才,官职完全被士族垄断。
魏骥虽然聪明,但属于典型的底层小人物。
国家演变其中的信息细节不可能清楚,没有可靠的信息来源,更没有参与朝堂获前沿信息的长辈能够给予指点。
用一个词解释,那就是‘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