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少年感(1 / 2)

《十面埋伏》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概括一点讲,是晚唐时期两个捕快与一个歌妓的爱情故事。

原本歌妓喜欢的是刘捕头,后来经过一番周折,歌妓发现自己最爱的竟是凌捕头,而刘捕头因爱生恨,遂萌发了杀死歌妓的念头。最后歌妓为了保住凌捕头的性命,与刘捕头同归于尽。

说实话,自从《英雄》之后,老某子拍的东西开始越发狗血。

所注重的点,也渐渐从挖掘电影深处的人文内涵,转变为追逐色彩美学的表现主义。

这种摄影风格从他最早的《红高粱》其实就有苗头,但直到《英雄》才趋近大成。

而他也逐渐变得魔怔,一味地去追求场面的宏大,色彩的碰撞,以及视觉的刺激,下意识弱化了剧本最核心的人文关怀。

这样的转变,自然也令他的口碑褒贬不一,许多人爱的爱死,而有些人则说他忘了初心,拍出来的东西华而不实,太过空洞。

对此,凌平认为许多东西得分开来看。

首先,老某子就算再拉,那也要胜过中国百分之九十的导演。

他们这种大导,就像早已经悟道的宗师,随便比划个一招一式,都是许多人要学一辈子的绝学。

就说后世,老某子前脚刚拍出一片骂声的《满江红》,后脚就能拍出口碑炸裂的《第二十条》。

说白了,市面上所谓爆款,其实都在人家舒适区内,只是懒的向下兼容而已。

不然你以为那些资本都是傻逼,给老某子投钱拍烂片?

人家看的比你明白多了,除了故意洗钱之外,更多的是老某子本身把握市场的能力,就是国内一流的。

不过换一个角度想,老某子功成名就,还愿意做这种尝试,首先要肯定的是他的勇气,其次才能上升到艺术层面的讨论。

但不得不说,老某子的色彩运用是真美,既有敦煌飞天的斑斓,又有杨柳青烟的素雅。

正是因为这种自我开拓,才使得中国电影的画面呈现多了更多的可能性。

现在许多导演都跟着老某子学色彩,但大多数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就比如晓刚和凯哥,一个拍出了《夜宴》,另一个拍出了《无极》……

……

一个是当红天王,一个是国际影后,两人搭戏,说出去那都是话题性十足。

搁后世拍个抖音的话,拿个几百万赞不是问题。

现场的人虽然表情各异,但是内心其实都充满了期待。

这时候的章子宜,正是她演技巅峰的时刻,骨子里都在向外散发着清冷倔强,神秘高傲的气质,再加上那张极其优秀上镜的电影脸,所以非常受大导演的青睐。

但抛去所有的技巧与手段不提,她最为人称道的,还那股一直都想演过巩立的心气,这正是支撑一个好演员实现蜕变的根源。

不过这种迫切想要演过对手的心理,又往往会让人迷失,会陷入一种舞台很大很空,抓不到重点的困境。然后落在观众眼里,就变成了抢戏、用力过猛……

真正的好演员,应当是极善于拿捏其中分寸的,章子宜便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

不过她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非常吃角色。

演到贴合她自身自带的底色性格和气质神韵的角色时,会有一种独有的韧劲、不服输,以及清冷孤傲的深层次浸透感。

但遇到反差较大的,她就做不到内心的完全撕裂,无法全力融入角色,演着演着便会让人感觉到突兀。

特别是饰演小白花类型时,观众们看到的却是眼底深处掩藏不住的野心。

不过即便如此,章子宜的演技现如今依旧是国内第一梯队的,秒杀凌平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