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歪打正着,成亦铭的崛起(1 / 2)

而与之前不同的是,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帝都的经济也开始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成功的起点放在了帝都,而当时已经经历过改革开放的海城也同样不甘示弱,依旧是当时年轻人们最为看好的光明起点之一。

渐渐地,海城、帝都、山城等几座城市都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巨大商圈,大家互相防备却又彼此相连,一直处在互相制衡,表面和平友好,但实则心里头谁也不服谁的胶着状态。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百年大族把后辈送往其他家族聚集的城市去发展,那和放弃了这个人的意思基本上也就没什么两样了。

所以一直以来,海城的权贵之后们都很不情愿去往帝都等较为繁华的地方发展,反倒对海外市场和一些三四线具有发展前景的小城市更感兴趣。

这样的想法也算间接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当局政府乐见其成,只要能把经济给搞上去,那不管对谁来说都是肯定有好处的。

而这一次则不同,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成亦铭是作为家族弃子被丢到海城来的时候,这小子却遇上了童明吉这个改变了他人生的大恩人。

阴差阳错之下,一心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成亦铭和一直都对这些眼高于顶的老牌家族们很没好感的齐书记联合到了一起,力排众议拿下了本该被某个大家族轻松拿下的城西项目,还将相当一部分新近崛起,却又不想委身于几大家族的中小型企业聚拢到了自己的身边。

这样的变化对海城的这些老牌家族们而言其实伤害性不大,不过是走了几只无关紧要的小蚂蚁,还不足以撼动他们这几棵早已根深蒂固了的参天大树。

可正所谓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成亦铭如此明目张胆地在海城插旗扬名的行为让这些老牌家族们很是不满。

在他们眼中,这个从帝都来的毛头小子就像是那趴在脚面上的癞蛤蟆,属于是虽然造不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可只要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会引起生理性不适的那种人。

而当时几大家族之所以一直引而不发,无非是认为成亦铭道行尚浅,城西改造项目需要占用大片土地,首先要把长期居住在当地的大批人口安顿下来,让他们乖乖搬迁就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几家族们一致认为,就凭他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在面对那些管会耍赖撒泼的老炮们时肯定会被搞得焦头烂额,用不了多久就会主动夹起尾巴,乖乖地拍拍屁股走人了。

可谁曾想,在经商一道上天赋超人的成亦铭早就想到了最佳的解决方案,短短一个多月就让被划入改造区内的全体居民乖乖在同意书上签了字,而且每个人还都是乐呵呵的,就连那几个在当地声明大噪的老油子们居然都没有再坚持一下,草草在同意书上签了字就赶紧回到家,灰溜溜地带着一家子人撒丫子跑路了。

对此感到十分难以置信的几大家族纷纷去寻找那些有可能成为成亦铭绊脚石的老油条们询问情况,可这几个人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即使面对能在海城呼风唤雨的几大家族给的压力也依旧守口如瓶,讳莫如深,死活不肯向他们透露成亦铭的成功方法究竟是什么。

几次尝试无果后的几大家族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个看起来就是稍微有点小聪明的帝都弃子,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在扮猪吃老虎,甚至说不定根本就是成家故意派他过来抢生意的吧?

虽然这脑补是有些过了,但并不妨碍几大家族迅速开始行动,急切地想要将一切有可能动摇他们地位和利益的因素全都排除出去。

而在几大家族当中,表现最淡定,也最不想插手此事的就是已经在当地繁衍百年,早就靠着老一辈们的声望稳坐钓鱼台了的蒋家。

经历过动乱年代的他们十分清楚,无谓的争斗才是导致毁灭的根本原因,成亦铭是不是天之骄子他们不清楚,但和这样的人物打对台,想也知道势必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才有可能取得最终胜利的。

这与蒋家坚守了上百年的“知足常乐”的家训理念严重不符,更不可能为了对付一个新崛起的帝都来客而把自己的弱点和资源全都暴露在同样虎视眈眈的其他几大家族面前。

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如今,除了黄婶的二哥和弟弟以外,蒋家已经处在一个无人可派,小心守成的紧张状态之下了。

而这两个家族的“门面”在经商方面的才能其实也并不是特别突出,能保证整个集团流畅运转不出问题就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反正蒋家名下的产业那么多,即便他们不去扩张,赚回来的钱也足够整个家族衣食无忧好几百年了。

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蒋家最终还是没有选择与其他家族联手,选择了坐山观虎斗,这让其他几大家族都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隐隐的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