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孟子这么“慨然”,你知道他的年收入是多少吗?
易:我看看……哦,查着了,大众网上有一篇文章,给孟子算过账,孟子在齐国当国卿时,年薪是10万钟粟。据《管子》中的相关记载,在春秋时期,齐国一百亩田的粮食产量为20钟粟,那么,10万钟粟相当于50万亩耕地一年的粮食产量。
从当时的购买力来计算,十钟粟可交换成一镒黄金,一镒相当于二十两或者二十四两。十万钟粟就是二十万两或二十四万两黄金。先秦时期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4-16克,十万钟粟至少相当于300万克黄金,如今的黄金价格为每克300多元人民币,那么十万钟粟相当于9亿元!
《管子》讲的是春秋时期的事,但此书成于战国时代,而孟子是拿的战国时候的薪水,以上计算还是有合理之处,孟老师的年薪按照当今的购买力,可能不少于一亿元。
老师,我估计孟子从来没经历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日子吧?
(问题)书友们,如果可以选择,大家愿意拥有孟子的人生,还是愿意拥有孔子的人生呢?
易:好的老师,我找找看……额,幸亏您给提了醒,要不然这样的资料还真不好找呢。有一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光祖先生写的文章,名为《孟子与逍遥》,这算比较权威的看法了,大致是这样写的:
孟子是自我感觉极其良好的。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自认为乃周文王、孔子之接续者,又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大概就是孟子的标配。他还说“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就是说如果齐王能重用我,岂止是齐民安定,天下民众都能安定。
正因为他自我定位如此之高,平时行事也很讲究排场。有一次,孟子准备去拜见齐王。正好齐王派人来了,说自己本该来见孟子,结果感冒,不敢吹风。如果孟子肯来朝,他一定临朝办公,接见孟子。这如果是一般人,肯定是很高兴的。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然而,孟子却摆谱了,说:“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到朝廷来。”
这样的行事,就让人有点奇怪了。你不是准备去见齐王吗?人家一请,还不去了?
第二天,齐王派人来问候,并带了医生一起来。而孟子正好跑出去吊唁朋友了。这下,孟子的弟子都有点慌了。一边给使者说,不巧得很,孟子今天一早就去拜见齐王了。一边赶紧遣人催孟子,让他不要回家,直接去见齐王。谁知孟子却跑到景丑氏家藏起来了。
景丑氏也不能理解,齐王都如此了,你怎么这么不识抬举?结果,孟子讲了一大堆道理,其中关键就这句:“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意思就是,齐王如果真的想请教我什么,就应该到我这里来。
后来,孟子终于在齐国做卿了,但觉得齐王对他不够尊重,就耍脾气辞职,走到边界了,又在那里逗留几日,希望齐王能派人请他回去。最后,也没有等到,只好悻悻离开。他一再强调:“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这话很直白——想见我这样的大贤却不给足我面子,就相当于把我请来却关了门不让我进。
孟子当了齐卿,他那位教子有方的母亲去世了,孟子安排了很豪华的棺木,连他的弟子都感觉有点过分了。孟子却美其名曰:“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慨然表示在孝道上是不能省钱的,嘿,这下可好,天下的穷人谁也别想当君子了,哦,连孝子也当不成。
米:孟子这么“慨然”,你知道他的年收入是多少吗?
易:我看看……哦,查着了,大众网上有一篇文章,给孟子算过账,孟子在齐国当国卿时,年薪是10万钟粟。据《管子》中的相关记载,在春秋时期,齐国一百亩田的粮食产量为20钟粟,那么,10万钟粟相当于50万亩耕地一年的粮食产量。
从当时的购买力来计算,十钟粟可交换成一镒黄金,一镒相当于二十两或者二十四两。十万钟粟就是二十万两或二十四万两黄金。先秦时期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4-16克,十万钟粟至少相当于300万克黄金,如今的黄金价格为每克300多元人民币,那么十万钟粟相当于9亿元!
《管子》讲的是春秋时期的事,但此书成于战国时代,而孟子是拿的战国时候的薪水,以上计算还是有合理之处,孟老师的年薪按照当今的购买力,可能不少于一亿元。
老师,我估计孟子从来没经历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日子吧?
(问题)书友们,如果可以选择,大家愿意拥有孟子的人生,还是愿意拥有孔子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