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您有女朋友吗?(1 / 2)

医林萧韵 kim唐QAQ 1043 字 22天前

萧晨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人工心脏不同于传统的心脏移植,它减少了等待供体期间的死亡风险,且其设计与人体生理机能高度契合,能够持续、稳定地为患者提供血液循环动力。”

他轻按遥控器,屏幕上出现了一段动画演示,生动展示了人工心脏如何在体内工作,以及它如何与患者的自然循环系统无缝对接。

“我们的研究团队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得人工心脏不仅具备高效能,还具备了自我学习和适应患者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随着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人工心脏能够自动调整工作模式,以最优状态支持患者的生命活动。”

萧晨教授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为凝重,“然而,技术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长期植入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电池续航与无线充电技术的安全性、以及患者心理接受度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医学界、工程师、材料科学家乃至伦理学家共同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似乎在与每一位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勇气。

我们相信,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不懈的努力,未来我们将能够攻克这些难题,让更多人受益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健康福祉。”

随后,萧晨邀请了几位参与人工心脏研发的同事上台,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共同分享了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克服的方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这一幕,生动诠释了现代医学发展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激发了现场观众对于未来医疗科技的无限遐想。

台下有医生向他提问一些关于人工心脏临床应用的具体案例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实际改善情况。萧晨教授微笑着点头,示意大家安静下来,随后缓缓说道,

“确实,理论之外,实践中的成功案例才是最具说服力的。我给大家分享一个近期的典型例子。

“上个月,我们接收了一位心衰晚期的年轻男子,在植入我们最新一代人工心脏之前,他已经无法自主完成日常活动,只能靠吸氧维持生命。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家庭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患者家属联系到我们想接受人工心脏移植,在经过全面评估和多学科团队的讨论,我们决定为他进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手术过程虽然复杂且精细,但在我们团队的紧密合作下,最终取得了成功。术后不久,男子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他的心脏功能得到了显着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几乎消失,甚至能够重新开始散步、与家人共度时光,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

“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他的心理状态也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他不再是被疾病束缚的囚徒,而是成为了自己生命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