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百越自古便为秦土,祭武庙(2 / 2)

“……”

“……”

“……”

蒙毅此言一出,震惊四座。

本就濒临破碎的世界观,彻底崩塌。

还带这么套用的?

的确,史书确有记载越为大禹苗裔。可问题在于时隔两千多年,是真是假也没人能说的清。关键是,还能说出越人给秦国守候封地的鬼话来?

骗哥们可以,别骗自己啊!

“臣亦有所闻。”

“丞相有何高见?”

李斯手握一尺二寸紫玉圭,抬手作揖道:“秦嬴先祖伯益擅治水,还曾为禹帝虞官。其擅造井,而岭南便有不少水井,或许便是伯益带去的。”

“李相说的对。”

“对对对,太对了!”

“伯益还曾于南方开垦荒地,种植水稻。所以,岭南越人食稻便是自其始!”

“还有!”郎中令任嚣也是出面作揖,“臣听闻,岭南各部以虫兽为图腾。有水牛、蜜蜂、蛇、蟒、蛙……而伯益本就掌管山泽,负责繁育鸟兽。或许便是因为伯益为遭受水患的越地繁育鸟兽,所以各部以此为图腾!”

“对对对,西瓯图腾就为蛙神。相传古之岭南洪水泛滥,天旱酷热,禾苗枯槁。故祭祀蛙神,认为蛙神能驭洪水战胜水患。而伯益擅养蛙,故有此一说!”

“臣记得,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似乎,便有提到此事!”

“……”

这些是真的吗?

没人能下定论。

看似都很合理,实则根本经不起推敲。就他们说的,也只是生搬硬套而已。望着他们急于表现自己,胡毋敬只感到脊背发凉。

他作为太史令,主要就是负责修录史书。他估摸着这颗神石都是假的,只是没有证据。现在群臣皆如此,已是无力回天。他素来是恪守史官的节操,不依喜恶只依史而书。却没曾想,皇帝恰恰就利用了他这点。

“善!”

秦始皇拂袖轻挥。

“太史令!”

“臣在。”

胡毋敬提笔走出,抬手便于帛书上快速书写,“维三十年十月,武信侯使人自岭南还,献神石,曰:天下大水,殃及九州。大费至扬,治水南拓,故赐姓嬴。岭南之土,世代为嬴。”

落笔时,胡毋敬只觉胸口好似压着块巨石。昔日他就以秉笔直书而扬名诸侯,皆知他凡落笔成书绝不更改一字。这些年来,他也始终恪守史官的操守。可自黑夫入咸阳后,他却间接成了帮凶。纵然他知晓有问题,可却不得不秉笔直书!

“善!”

秦始皇拂袖挥手。

数名武士扛着帝辇而来。

坐上去后,武士便扛着他而去。

冯去疾与李斯对视了眼,紧随其后。他们混迹官场多年,知道皇帝的心思。秦国若要动真格的,这岭南百越说灭也就灭了。

灭越容易,治越难!

秦始皇思索再三,决定采用怀柔之策也是这道理。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的拿下岭南自是最好。减少损失,还能便于后续治理。

此次大费周章,整这么出就是为了治越。用文化潜移默化的改变越人,不出三代便可令他们归心于秦。

这时就体现出小说家的重要性,他们需要根据现有史料编写成书,主要就是描述伯益南拓帮助越人治理水患,饲养鸟兽。而后被越人君长视作神灵,将鸟兽视作图腾。

书名也已定下,就叫《伯益传》!

所以,焚书哪有编书香?

秦国现在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只要小说家稍微润色番,便可将黑的说成是白的。主要伯益都是两千年前的人,如何能辨别真假?

你说是假的?

岭南出土的大量文物不是假的吧?

各种石刻,都表明伯益曾来过!

……

……

按理说,祭祀完太庙也就结束了。只是今年有所不同,毕竟武庙已建立完毕,就建于太庙之下。四周皆有持戟卫士守护,充斥着这股肃杀之气。

武庙建造的并不奢靡,低调内敛。跨过门槛,殿内干净的几乎是一尘不染。墨玉铺设的地板,更添肃穆。

最深处正坐于王座之上的,便是秦襄公。不过这王座略有不同,后方如孔雀开屏插着六把利剑。秦献公正坐于上,双手握剑直插地面。

高高挂着的帛图,仅仅只写了一字。

武!

在襄公旁边,则站着位披甲佩冠的将军。从其容貌来看,自然便是武成侯王翦。能作为武庙配祀,当世也就唯有王翦有这资格。

左右两侧,各立十八位名将大贤。只是因为都已作古,无法辨明。秦国以六为吉数,所以便追三十六人入武庙。以此彰显秦国的正统地位,同时也是借此收各地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