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为无辜者不再枉死,为世间多一份太平(2 / 2)

大宋神探志 兴霸天 1963 字 3个月前

包拯跟在两人身后,默不作声,还是垂着头,似乎又在思索什么。

公孙策有些无奈:“他就是这个样子,每次遇到想不通的事情,就心不在焉,对外界只有最基本的回应,唯有想通了那个谜题,才会恢复正常!”

“正是有这份纯粹,才能不断地追寻真相啊!”狄进赞了一句,正色道:“关于那个丐首的事情,我刚刚有了些分析,两位不妨听一听……”

说明了污衣净衣的阶段后,公孙策脸色沉凝:“倘若这贼子真是作此打算,绝不能让其得逞,他的钱财是多少女子孩童生不如死的凄惨换来的,穿上净衣?身上的血洗得干净么?分明是血衣!”

包拯则浓眉一动,嘀嘀咕咕起来:“穿上净衣,改头换面……那个‘七爷’的谈吐确实不似寻常的江湖人……很像是我以前遇到过的一类人……我想一想……我想一想……道观……游方道人?”

“游方道士?”狄进马上道:“我在封丘遇到的那起客栈闹鬼案件里,就有一位游方道士,给残疾的小伙计灌输思想,让其误以为自己能看到鬼魂,莫非此人胆大包天,亲自出面?”

“极有可能!”公孙策眼睛一亮:“先帝当年的天书封禅闹得沸沸扬扬,于民间影响尤其之大,游方道士又天然具备着隐藏身份的便利!”

真宗当年经历了澶渊之盟,后来又连年天灾,闹得人心惶惶,为了稳固统治,大搞天书降世,后世对此颇为诟病,还有那场泰山封禅,直接把封禅搞臭了。

但就当世而言,封建时代识字率太低,迷信大行其道,效果还真的不错,坏处则是让士风变得奢靡无度,原则崩坏,关键是已经放纵过一次的欲望,想要再收心就很难了,宋徽宗后面就是把欲望进一步放大,弄得民不聊生。

所幸真宗比较识趣,正当天书封禅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之际,他死了,被神仙赠予天书的皇帝驾崩,刘娥十分果断地把天书为其陪葬,在朝廷层面上遏制住了这股歪风邪气。

不过庙堂与民间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如今朝堂上没有那么崇信道教了,但民间依旧对道士热衷非常,七爷由人人唾弃的乞丐,扮成受人尊敬的道士,绝对符合他的心理预期。

当然,游方道士实质上没有那么好的地位,更多的是糊弄小民,真算起来,就是没有度牒的非正式道士,道观的规矩是比佛门寺院要严格的,这些人没办法长期停留在一地,便在各处走动,又不能像武僧那样直接护卫商队,往往身兼算命、卜卦之类的活计,混口饭吃。

佛教道教都分三六九等,和武僧一样,游方道士也基本处于最下层次,但有一点优势,他们独来独往的多,容易伪装身份,不像武僧从小在寺院长大,师兄弟吃住在一起,彼此别提有多熟悉,难以假冒。

汇聚了线索,包拯立刻起身:“我得去府衙,速速禀告陈直阁,那个贼首如今若是在外行走,有可能会扮回道士,是缉拿的大好机会!”

“慢!慢!”

狄进和公孙策一人一只袖子,把他重新扯回来。

公孙策无奈地指了指外面:“天都黑了,明日再去,不至于如此着急。”

狄进则道:“明日希仁兄去了府衙后,还可以去大相国寺,僧人对道士有一定的了解,尤其大相国寺也有江湖性质,消息灵通。”

“是……是……”

包拯想通了之前的异样感,脸上的表情开始活络,之前公孙策跟他讲述的破案过程,仿佛是阻塞的信息流瞬间畅通,疯狂涌入大脑。

他眼睛一亮,直接抓住狄进的袖子:“无首灭门案,仕林兄破得太好了!那开棺验骨,血荫鉴定,到底是何道理,仕林兄能教教我吗?”

当时开棺验骨周围人都没问,只顾着惊叹了,狄进没想到时隔一段时间,反倒是不在现场的包拯会这么问,张了张嘴:“这法子……”

公孙策在旁边笑道:“仕林,你可别假托那位袁推官的笔录哦!我看得出来,那是你假托他的名……”

面对这两个不好骗的家伙,狄进实在无奈,唯有低声道:“这验骨之法,确实不是袁弘靖刑名笔录里面所传,想一想我的祖先,你们还猜不到么?”

“狄梁公!”包拯和公孙策眼睛大亮,呼吸都屏住,旋即又有些遗憾:“原来是狄氏家传秘录,是我们唐突了!”

既然是家传宝典,自是不容外人观看的。

然而狄进笑道:“两位不必失望,先祖早有言,知识应当流通与分享,刑名关乎生死大事,更当如此,我准备写一本《洗冤录,将先祖所传、所见所闻与个人见解记于其中,为天下减少一些冤假错案!在成书之前,自然先给两位过目,希望也能多多补充,加以斧正!”

公孙策抚掌,由衷赞叹:“好!那实在太好了!我们义不容辞啊!”

包拯同样大为动容,庄重行礼:“好一部《洗冤录,当真如此,让各地的仵作学上几分,以后冤假错案能少多少,仕林兄此举实在功德无量!”

狄进道:“单凭书本的力量不够,还需要吏治,需要人为,需要监督!”

“说得好!当浮一大白!”

公孙策已经去拿在旁边温好的酒了,三人相视而笑,举起杯子:“望我们共同努力,为天下无辜者不再枉死,为世间更多一份太平!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