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一章 真是后生可畏!(2 / 2)

大宋神探志 兴霸天 2733 字 3个月前

李允则目光一动:“伱想怎么做?”

狄进道:“从辽国使臣萧远博身上入手,查明真相!”

李允则想了想,明白了狄进的策略:“你认为,机宜司这边的调查,都在‘金刚会’的算计中,破案的把握不大,反倒是从那死了‘儿子’的萧远博身上,能够寻找到突破口?”

狄进点头:“萧远博是使臣,他可以出于某种原因配合谍探,但终究不具备谍探的专职技巧和高度警惕,我们如今已经落于下风,失于被动,如果再按照‘金刚会’准备好的路走下去,那最后迎来的必定是惨败,唯有改变思路!”

李允则深以为然:“说的好!”

这位老将军是很擅于套路的,当年他坐镇雄州时,举办上元佳节灯会,有辽人统军偷偷前来游玩,他就故意派人去款待那辽人统军,好吃好喝招待着,全程却没有询问任何问题,然后再放其离去,没几日,这个辽人统军就被辽国诛杀了……

又比如他接到谍探情报,某位辽国高官喜欢宋的一套茶具,李允则立刻令工匠仿造了一份一模一样的,将其带到雄州榷场进行展示,又雇佣人大肆宣传,然后过几日直接将其撤下,于是榷场的人都在传,这套茶具被拿来贿赂辽国高官了,最后那位高官因为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被辽庭处决……

正是这样的将领,镇守河北二十年间,期间或明或暗,让辽国吃了无数的亏,才能让河北之地免遭这群贪婪的外夷劫掠,得享一段来之不易的太平。

可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所以狄进是真心实意向这位老将请教的,而李允则也未藏私:“你所思所虑,确实是如今最佳的破敌之法,然机宜司缉拿金刚会理所应当,机宜司若对辽国正使展开调查,万一后续发生意外,正使萧远博有个三长两短,你可曾想过后果?辽国趁机责难,陈兵于边界,或许他们也不愿轻启战端,但这群贪婪的贼子,会在已经拟定的盟约上,索要更多的好处,这个罪责落下,无人能担得起!”

狄进却是早有想法:“李公所言极是,萧远博确实不该由机宜司调查,机宜司依旧追查死者的案情中,牵制住‘金刚会’的目光与精力便可!”

李允则不动声色:“依你之意,是那位渤海遗民执掌机宜司?”

狄进摇了摇头:“大荣复要做的,只是履行提点的义务,他的身份和资历都不可能令机宜司心服口服,提举依旧是刘知谦,两位主官合作,再将那些不利于团结的人清除出去!”

李允则问得直接:“哪些人不利于团结?”

狄进答得果决:“提点孙永安,为争权势,一意排挤大荣复,便是不利于团结之辈,但凡这等只顾争权,不顾朝局的,统统要清除出去!”

李允则完全明白了这位的来意,沉默少许,感叹道:“后生可畏啊!”

如李允则这样的老臣,当然不会因为一席话语,就完全改变立场,哪怕再合缘,也得考虑到政治因素,何况他的弟子刘知谦还卷入其中,为机宜司提举。

所以狄进提出了政治上的合作。

大荣复终究是渤海遗民,这样的人可以得太后提拔,做副手定位的机宜司提点,但想要直接提举机宜司,现阶段是完全不现实的。

而狄进应承了宋庠,会在需要的时候出面,却也不是去提举机宜司。

那么就目前的局势来说,还是刘知谦继续担任提举为好,再将一群人清理出去,谁的人?

曹利用的人!

所以李允则才会说出这样的评价,满朝文武都忌惮曹利用,你这小辈却敢堂而皇之地在虎口中夺食,岂不是后生可畏?

可问题并未解决,李允则是很不好糊弄的,继续问道:“萧远博怎么查?”

狄进毫不迟疑地道:“我会争取馆伴使之位,便可光明正大,亲查这位辽国使节!”

“你……”

李允则有些动容,这个时候去跳馆伴使这个火坑?

但他转念一想,对于别的臣子来说,这是一个火坑,对于眼前这位年轻的馆阁人才来说,反倒是利大于弊。

因为狄进毕竟入仕未久,资历还不丰富,就算最终没有干好,让辽人占据上风,主要责任依旧在打死人的机宜司,顶多短期受些责罚,长远来看,反倒获益无穷。

这是有担当的臣子,在国朝有难的时候愿意出面顶上去,岂能不受重用!

可如此一来,又衍生出一个新的难题,李允则苦笑着摇了摇头:“狄三元为国朝效力的心是好的,然‘馆伴使’一职,并非什么官员都能担任,你的官品和资历,并不足以获得这份差遣!”

事实上,如果不是发生了打死大使之子的祸事,馆伴使是个很热门的差事,积累外交经验,增加两国影响力,北宋中后期,甚至由宰执重臣亲自担此重任,即便不是宰执出马,常常也能见到翰林学士出面迎接外宾。

辽国派出的使节也不是无名之辈,总不能宋廷随便派个人应付不是?

这其实也是如今的馆伴使生病后,其他人不好选的原因,如果真是能指派个中低品官员,那由不得对方拒绝,唯有选择的余地不多,个个都有资历背景,翰林学士那一档次的官员,是入两府的最后阶梯,谁愿意在这个时候沾染污点,才会迟迟无法决定由哪位来背锅……

偏偏此时此刻的狄进,即便是三元魁首,也不够资格!

别说他了,上一届的宋庠都不够格!

面对这最后的难题,狄进丝滑地从袖中取出书卷:“进初入仕途,资历浅薄,确实不足以服众,但倘若加上这部《洗冤集录,又当如何呢?”

李允则有些怔然:“老夫年迈,夜间却是看不清字了,狄三元不妨说一说,这是什么书?”

狄进正色道:“在下年少,本不敢著书育人,然慕于先祖狄梁公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再见地方官员,多轻实证重刑罚,便试著此刑案之作,望天下间的冤假错案能越来越少!”

李允则对此是真不清楚,闻言也有些半信半疑,谨慎地让年轻识字的仆从念了起来:“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舆,幽枉屈伸之机括,于是乎决。法中所以通着今佐理据者,谨之至也……”

当序章读完,明了此书的核心思想“人命大如天”,李允则深吸一口气,终于没了疑虑。

一位著书立言的三元魁首,绝非可有可无的国朝小官,确实可以破格当上馆伴使!

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朝堂如今的任职难题,还能在两国接待中,顺理成章地调查使节之子无故身亡的要案!

而想清楚一切关隘后,面对这位未雨绸缪,能将各方利益都考量进来的年轻三元,李允则定定地打量了一番,最终忍不住再度发出这一声感叹:“真是后生可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