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做人留一线与赶尽杀绝(2 / 2)

大宋神探志 兴霸天 2207 字 1个月前

院内安静下来。

展仲的脸色难看起来。

以盗首的威慑力,她若在时,可以确保真正开战时,调度鬼市上下,但她要是离开了,哪怕换成同样威望不低的自己,肯定也是压不住下面人的,尤其是之前吸纳的乞儿帮成员,肯定不会顺服。

到那个时候,鬼市真就是和禁军一样半斤八两,唯一能依仗的,也就是地形了。

盗首讲事情率先说清楚,就是不愿意临时离去,坑了这些徒弟们,此时言明了利害关系,再问道:“你们愿意归降朝廷么?”

展仲咬了咬牙,眼神重新坚定下来:“徒儿生来就是不受约束,不愿受招安!”

疏影和玲珑迟疑了一下,也齐声道:“我们要跟着二师兄,跟官府斗一斗!”

“好!”

盗首露出感慨,也不知是欣慰,还是哀伤:“人生有各自的选择,为师以前就受过逼迫,如今自是不会逼迫你们一定要去做什么,但终究是师徒一场,临行之前,就给你们留一条退路吧!”

……

且不说京师上下两方,正在酝酿着一场太平了二十多年后的难得战事,集贤院内,狄进一杯茶,一摞文献,一如往常。

刘知谦昨日已经找他商议过,狄进也安抚了这位机宜司提举之心,让其按照朝廷规章办事,一切放在明面上。

有鉴于事情的开端是机宜司发起的,这个部门肯定会担责任,但刘知谦对于责任的范围过于担忧了,实际上消息传出去后,朝堂极为关注,尤其是武人勋贵,开始蠢蠢欲动,都认为这是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没办法,宋辽和议后,武事大幅度减少,军中武将基本没了靠上阵杀敌立功的机会,升迁之路立刻变得狭窄起来。

就比如狄青,在京营无所事事,实在待不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武人后,去了北方,如今正在河东,在国朝与夏人新开的榷场,为守备武官之一。

这就是上进。

但他这种例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还是无所事事的混日子,朝廷也知道如此下去不行,有意培养将门勋贵,作为军中骨干,至于效果如何嘛,看看现在催更《苏无名传的就剩下将门勋贵,就知道这群人能不能打了。

所以狄进才会给盗首一个机会,做人留一线,不必赶尽杀绝,亦是围师必阙的道理。

即便如此,他都不看好接下来的清剿,却很乐意看到这次朝廷的推行力度。

相比起未来不远的宋夏之争,这场对无忧洞的清剿,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明眼之人,都知道禁军不堪大用,但不亲自见识见识,却是不知道禁军到底有多烂!

正琢磨着,脚步声传来,王尧臣坐在了对面,笑吟吟地看过来。

狄进一看便知,这位消息灵通人士又要播报每日新闻了,主动询问:“伯庸,可是又有大事?”

王尧臣道:“围剿无忧洞,何人统领禁军,仕林想知道么?”

狄进点头:“想!”

王尧臣凑近了些:“曾任侍御史,现任环庆路兵马提辖的刘平刘士衡!”

“刘平?”狄进微怔:“这位刘提辖为何会在京师?”

王尧臣道:“刘提辖回京述职,听说朝中本有意,让他往雄州任知州,正好有无忧洞祸患,便议剿贼之事!”

狄进道:“如此说来,定有两府举荐,不知是哪位相公?”

王尧臣笑道:“也是夏参政。”

狄进眼中闪过一丝古怪:“夏参政有识人之明啊……”

这话倒不是完全的讽刺,哪怕历史上的刘平,扬名于宋夏三场战役中的三川口之战,以全军覆没,无一生还的战绩,全面拉开了三战三败,宋军被李元昊暴揍的序幕,这位犯的其实也是战略性错误,本身的勇武不容置疑,而且并非一开始就如此。

刘平是宋初名将刘汉凝之子,却不靠家族恩荫,凭自身努力,在三十多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不过他的武德并没有丢弃,于地方上便多有围剿盗匪,平定夷人的功绩,堪称文武双全。

但这个人运气不太好,正因为在文官里面武德充沛,真宗当年称颂刘平,觉得他可以当武将来用,然后刘娥执政后,真的将他由文官转为武职,从侍御史转为环庆路兵马提辖。

想必那个时候,刘平是崩溃的,要知道他努力考中进士,就因为国朝文尊武卑,现在转了个圈,又回去了。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进士的资历,刘平后来转为武官,便成了世人心中的儒将,也比其他武人更得朝中宰执青睐,王曾、吕夷简、李迪、张士逊等人都对其赞誉有加,哪怕犯了不少错,依旧晋升为武官巅峰的三衙管军,可称太尉,入主枢密院只是时间问题。

然后就遇上李元昊称帝攻宋,打心眼里瞧不起李元昊的刘平,扬言西夏乃跳梁小丑,若予他统兵二十万,别说败敌了,可一举攻入西夏腹地,然后李元昊就在三川口告诉他,自己为什么敢攻宋……

现在的刘平依旧是文武双全的典范,朝廷准备让他知雄州,面临辽国的第一线压力,就是认可其军事能力,如今临时调派剿匪,同样也是合情合理。

就连王尧臣都期待地道:“此番继夏参政的举荐后,刘提辖也主动请命,愿率京营禁军,围剿无忧洞,除恶务尽,一个不留,让京师百姓日后再也不用担心贼人的侵扰,得享太平盛世!”

狄进听着听着,已然将视线重新回到前唐的史料文献中,看着曾经的猛将如云,太平盛世,感慨着道:“那我便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