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这下不得不信了(2 / 2)

大宋神探志 兴霸天 1675 字 1个月前

朗读的侍从立刻停下,就见这位大帅起身,背着手转了几圈,自言自语着:“隋朝有个杨公宝库,没被发现,渤海国是不是也有個宝库,太宗当年也没搜到?”

实际上,隋朝的规模岂是小小的渤海能比,但在萧惠心里,渤海国的疆域一度凌驾于契丹人所统治的领土,同样是一个地域大国,这个国家如果也储存着类似的宝库,那里面也有着巨额的财富!

何况故事里的宝藏争夺实在精彩,里面还有一人以其中秘宝,弥补了神功缺陷,实力大进,原本在李双鹰手中都是重伤被救走,变成了反过来压着李双鹰打,让尚武者极为眼热。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萧惠又传来几名书吏,吩咐道:“你们去查一查,那个渤海亡国的宝藏,后来怎么样了?”

书吏们面面相觑,有一人胆子大些,开口道:“大帅是听闻那些市井之言了么?”

“嗯?”

萧惠先是一奇,待得对方解释清楚,顿时瞪起眼睛:“大胆!你们怎么不告诉本帅?”

书吏缩着脑袋,不敢应声,心里都很委屈。

你也没问啊,我们平常什么时候,将市井里面的传闻禀报上来过?

辽国虽然按照制度,是半封建半奴隶制国家,但实际上还是一个带有浓重中古色彩的贵族社会,尤其是契丹贵族,很少与民众阶层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宋人谍探获取情报十分费力,必须得接触到贵族身边的奴婢下人,才有可能获得情报的来源。

而同样的道理,民间的消息除非刻意打听,也基本不会传到上层,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们,根本不在乎底层百姓想什么,这才是真正的阶层壁垒,泾渭分明。

“去把刘六符唤来!”

等到这位近来深受信赖的属下赶至,萧惠劈头盖脸地问道:“渤海密藏的事情伱知道么?”

刘六符露出茫然,他琢磨着宋朝使节团的事情,也没顾得上市井传言,摇了摇头:“下官不知!”

萧惠稍作解释:“你觉得民间所传的密藏,是真是假?”

刘六符毫不迟疑地摇头:“此乃无稽之谈,若渤海人有此宝藏遗留,早就启出,何至于等到亡国百年之后?”

“你这就不懂了吧!但凡宝库,都有机关暗道,重重保护,哪里是容易取出的……”

萧惠哼了一声:“所谓‘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可知这个道理?”

刘六符被唬住了,契丹话翻译过来的话语十分拗口,听起来好似是前唐杨筠松所著的《撼龙经,但又有些不敢确定,毕竟以萧惠的文化造诣,显然是不会读过那部风水之书。

他定了定神,小心翼翼地道:“大帅此言,不知出自哪本古籍?”

萧惠眼睛瞪大:“自是《苏无名传,你自己没看?快回去看!”

刘六符十分无语,话本传奇,岂能当真,不过这话他是万万不敢出口顶撞的,只能干声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下官回去一定看!”

“你还是不明白,这渤海密藏事关重大,不能放任啊!”

眼见平日里聪明的手下完全不懂,萧惠背着双手走了走,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辽国五京道,除了中京和南京外,东西北三道,多有叛乱,而他正是靠平叛起家的,对此自有一番见解。

衡量这些叛乱势力的威胁,最大的因素自然是军事实力,其次是粮草储备,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则是外界对其的信心。

有些反抗辽庭的部落,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只是小打小闹,转瞬倾覆,谁愿意跟从呢,唯有具备了割据一方潜力的,才能团结地方势力,让政权真正稳固下来。

而流传百年的渤海密藏,就是一个奇招,如果地方叛军得到这个宝藏,还真的能招兵买马,得到周边部族的投靠。

比如辽东的渤海遗民。

萧惠更是清楚,这群人之所以能在辽东屡屡起义,是因为当年亡国后,有大量的渤海人逃入了高丽,渤海遗民的背后,得到了高丽人或多或少的支持。

此前辽国与高丽的边境摩擦,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如果渤海密藏靠近高丽境内,辽东又生叛乱,高丽人将这个渤海国的宝藏取了去,那得多么不甘心?

想到这里,这位统军使回到桌前,手掌一拍,桌案重重一震:“不行!本帅宁可相信它有,我大辽的密藏,绝不容许被那些贼人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