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当仁不让的争取主导权(2 / 2)

大宋神探志 兴霸天 1956 字 1个月前

陈尧咨冷冷地道:“不能中了贼子的圈套,却也不可畏首畏尾,此次必须征讨西夏,不然羌民番人欺我国朝软弱,边境就永无宁日了!”

赵祯看着面容平静的狄进,莫名涌起了信心:“狄卿以为,该如何应对?”

《定边十策上面写的是策略,狄进对于具体战术也有准备:“臣以为,当联辽灭之!”

刘娥十分关注:“辽国也愿对夏州用兵?”

狄进详细解释:“辽帝此前在中京城内通缉李元昊,擒之重赏,杀之重赏,又拟国书,问罪李德明,去其大夏国王封号,如若李元昊逃回夏地,命其送罪子槛送入京,接受审问,如若不然,辽国则要出兵伐之!”

“这一切是因为李元昊在寿宴上下毒,本欲害我,却误杀了辽国南院枢密使、左丞相张俭,辽帝于诸国使臣面前颜面尽失,此后李元昊又奇袭四方馆,如此挑衅,辽国必然用武,不然麾下藩属部落也会觉得辽庭可欺,不服管束!”

“然辽主绝不希望西夏为我朝所灭,更不愿意看到我朝得河西之地,重开与西域的贸易,辽军若是兴兵入夏州,我军不能引为盟友,反要慎之重之!”

此言让殿内的气氛紧张起来,自始至终,宋朝最忌惮的还是契丹辽人,担心契丹铁骑有朝一日再度大举南侵。

如今看来,依旧有凶险?

所幸接下来狄进话锋一转:“依臣之见,辽主并不愿撕毁盟约,与我朝再兴兵戈,辽军他日若在辽西之地聚集,用意莫过于对内平怨,对外威逼,让我朝即便取胜,也不敢放心收服河西之地!”

曹利用之前之所以受重用,正因为他亲自与萧太后和辽圣宗接触,了解对方君王的脾性,所作出的判断让人信服,如今狄进对于辽帝耶律隆绪的评价,同样具备这样的信誉。

刘娥缓缓点头:“看来军事之上,辽人并不能对我朝起到任何帮助,依旧是掣肘威逼!”

“请太后宽心,此番或许有所不同!”

狄进微微一笑:“毕竟辽帝的心思,党项各部却难知晓,他们只看到了我朝要用兵,契丹的大军也在逼近!”

殿内君臣眼睛一亮,立刻明白用意:“只要宣扬辽军进逼即可?”

狄进颔首:“蛮夷之辈,多畏威而不怀德,番人仰我朝恩德,不见得惧我宋军,但倘若宋辽大军一起压境,他们必感惶恐,加以宣扬,定能乱其军心!”

众人皆为赞叹:“此法甚妙!”

这就是外交的便利了,四两拨千斤,同样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不过狄进提出借势后,又适时地泼了一盆凉水:“然李元昊不是一味的莽撞之辈,他既敢实施诱敌深入之计,必是用谍细探听了边军的情报,知道军中将领多轻慢西羌之辈,一旦开战,恐争抢功绩,不遵上命!”

喜意消退,殿内气氛再度沉重,大家心里都不禁苦笑起来。

说一千道一万,战前准备得再好,终究要真刀真枪地打一场。

而宋军内部骄兵悍将,五代遗风的情况,上下其实都有数。

那些主和的臣子,也并非要对区区西夏委曲求全,实在是担心一旦不胜,得之不易的和平局面被打破,国家又被拖入战争的泥沼。

毕竟前车之鉴,实在太多了,由不得很多渴望和平的老臣不重视!

“由此可见,首战的成败,至关重要!”

狄进却在这个时候,说出最后的战略总结:“首战一旦取得大捷,番人知我朝天威,又慑于辽军陈兵边境,惧怕腹背受敌,怀柔之策必然奏效,对于李氏的统治是极为沉重的打击!若是首战失利,以李德明之能,我军就不能轻信党项诸部了,当即刻放弃‘和党项’的策略,转而营建堡寨,徐徐推进!”

刘娥看向众臣:“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众臣沉吟着,纷纷点头。

刘娥愈发满意:“那就应狄卿所言,和党项,灭李氏!”

狄进起身行礼:“谢太后!”

在他当仁不让的争取下,对夏战事的策略,以“和党项,灭李氏”为主,再以《定边十策辅之,接下来群臣所作的,顶多是细节上的补充和纠正。

如果说之前还有争议,那么经历了此番君前奏对,殿内重臣都是持认可态度的。

毕竟自己所言有理有据,对于三方局势更是了如指掌,这样的能臣所定的策略,才能让宋军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战略成果。

不过具体守边的军中将领人选,君臣都没有询问。

毕竟这位于军中并无根基,贸然让他举荐,反倒容易得罪人。

然而狄进等了等,竟主动提了出来:“臣举荐一将,或可担此重任!”

刘娥暗暗凝眉,赵祯脑海中则想到了一个人选,但那位于前线并未立功,现在出马似乎难以服众,赶忙提醒道:“咳!狄卿慎重,准备举荐何人啊?”

狄进顿了顿,说出一位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人物:“前环庆路兵马提辖,刘平,刘士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