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北地风云(1 / 2)

两位大佬重新归位。

吴用的脸上挂满了惋惜:“真是抱歉,在下与寨主反复测算,以目前的情况,无法提供更多的官位给山东的士子。”

听闻此言,晁迪很是失望,辛赞则颇有几分恼怒。

吴用话锋一转:“只是如此一来,对广大学子属实不公。这样吧,我梁山愿意拨出大笔银钱,兴办文学院、科学院、格物院各一所,每所征招五百名大学士,授予博士印鉴。各位博士可在这三处学院自由展开学术活动,研究经费由我梁山承担。后续我们梁山的地盘扩充的话,便在这些博士中间择优取仕,如何?”

王小飞笑道:“除此之外,懂得堪舆、农桑、术算、军略等杂学的士子,我们梁山也是很欢迎的。如果确有真才实学,还可以再扩建一所五行院,待遇同上。”

晁迪和辛赞闻言大喜,就连李清照也来了兴趣。

“我和明城懂得金石学,便来当你这五行院的院长,如何?”

“那便最好,只是莫要误了黄局那边的漫画项目,不然老黄会很伤心的!”

黄有实连连摆手,哪能呢?

寨主真是的,这种大事,就不要把老黄扯进来嘛。

辛赞笑道:“寨主与军师,颇得权变之能,在下佩服啊!”

吴用道:“我们梁山诚意十足。接下来还望诸位能帮忙宣传,也借此机会,打消山东士子对我梁山的疑虑。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建设美好济州!”

……

最要紧的事情得到解决,接下来的宴会气氛就很融洽了。

辛赞和晁迪心里明白,梁山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山东大地的话事人。

没办法,梁山雄厚的军事力量摆在那里,而日渐衰落的宋庭,根本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

这一点,在江南方腊、淮右王庆、河北田虎那边,也同样适用。

就连驻守陕西的种师道,眼下也不怎么听话了。

天下的形势发展到现在,颇有些唐末诸侯割据的味道。

再加上北地的女真骑兵蠢蠢欲动,将来要是真打起来,那可就是山河破碎、群雄逐鹿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读书人的出路,必须要足够多元。

以前为宋政府服务,要做那治世之名臣。

现在宋政府不行了,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的乱世之奸臣,也是可以考虑考虑的嘛!

……

酒不是什么好东西。

喝着喝着,就喝出了意外。

赵明诚身子骨本来就弱,结果一高兴喝高了,就有些发飘,发晕,后面就扑倒了。

吴用见势不妙,赶紧派人去请安道全。

神医就是神医,一番施治下来,赵明诚幽然醒转。

李清照泪眼婆娑道:“安大夫,我丈夫的病……”

安道全叹口气,颇有些无奈:“赵员外根骨不佳,这个病又伤了根基,恐怕……”

李清照一听,哭得更厉害了。

赵明诚自己,也是心绪黯然。

这个世界很美好,我的老婆很漂亮,真的不想走哇!

“不过有个法子,能够延续赵员外的寿数的。”

此言一出,赵明诚夫妇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声追问。

安道全微微一笑,指了指自家的寨主。

王小飞摇摇头,安院长真是的,自己看不好的病,最后还得落到我的头上。

当然,人有好生之德,王小飞也不忍心让赵明诚这位优秀人才就此陨落。

当即引动开天神树,麻溜地斩出一根银枝,化入赵明诚体内。

效果嘛,那自然是立竿见影,安道全上前搭搭脉,便知这赵员外又有救了。

寨主这一手,可真是神奇啊!

赵氏夫妇二人,也对王小飞连连道谢。

场面一时变得很融洽。

……

总而言之,今天这顿宴席,非常成功。

梁山与山东士林领袖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

赵明诚的身体也得到了神秘力量的赐福。

黄局长和李清照之间的漫画战争,终于结束。

总之是皆大欢喜。

接下来,就是兑现诺言的时刻。

事实证明,如果秉持本心,真心实意地办事,还是能办成的。

梁山投入巨资,营建四所超级豪华的学宫。

散落在山东各地的才具之士,在晁迪、辛赞、赵明诚、李清照等人的鼎力介绍下,纷纷搬入学宫之内,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李清照本人,更是兼任五行院的院长。

读书人其实是最需要交流的群体,各种思想的激荡碰撞,才能擦出璀璨夺目的文明火花。

更有一些生活困顿的士子,扶老携幼,投奔而来。

不管是为了学术,还是为了生活,亦或者是为了“功名”,总之有一大批的读书人,聚集在梁山麾下。

令王小飞惊喜的是,在这些慕名而来的士子当中,还真有梁山目前急需的超级人才。

其中有两个,尤为重要。

一个叫做邓载,另一个叫做薛稷。

这两人属于同一个门派,门派的名字,唤做农学。

……

华夏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农学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很多人对此展开研究,也涌现出相当多的优秀农学家。

从春秋时期的许行,到西汉时期的泛胜之,再到北魏时期的贾思勰,都是很有名的人物。

两宋之交,也有一大批杰出的农学人才,活跃在天南地北,指导老百姓种地。

邓载的父亲邓御夫,便是个中翘楚。

邓御夫颇有隐士之风,不愿出仕,反而愿与农桑为伍。

晚年时,邓御夫将自身数十年的农学经验,撰成《农历》一百二十卷,传于后世。

邓氏家族久居济州,此次梁山大办学宫,晁迪便向推举了子承父业的邓载。

邓老弟,赶紧过来吧,梁山的经费充足,正好拿来搞研究。

而邓载对梁山的观感,其实是不错的。

他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对于梁山的土地政策,非常熟悉,也很拥护。

现在又有经费支持,又有熟人举荐,就赶紧跑过来了。

……

相较于有家学传承的邓载,薛稷属于野路子出身。

他家境贫寒,种地是他的本职工作。

很小很小的时候,薛稷就跟着父母,在土里刨食了。

也不知什么原因,他种的庄稼,总是比邻居们好上一大截,大家伙儿羡慕不已。

这就是天赋,普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拥有的东西。

靠着种地的绝活儿,薛稷家里的情况渐渐改善。

还有些地主专门把他请去,指导种田事宜。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薛稷可能也就是个种田小能手。

命运在他二十三岁那年发生了转折,有个神秘老人偶然间瞧上了他的天赋,动了收徒之念,之后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指点。

从此以后,薛稷对农学一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不再满足于当一个出色的农民,而是想着书立说,将自己种田的经验传承下去。

这也是薛稷的神秘师傅,对徒弟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问题是,着书立说是需要经费的,出身贫寒的薛稷,没有这个资本。

梁山开设学宫的消息传来,薛稷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

……

邓载和薛稷的加盟,令农学这个有些落寞的学派,重新焕发生机。

他们合作整理的农业小册子,很快就为梁山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贡献。

至于大部头的农学典籍,恐怕还得花些时间整理。

掌管梁山农业局的铁扇子宋清,听到这两位超级人才加盟,便不远千里,从南方赶来,向二人登门求教,共同交流农业经验。

一番印证下来,双方都有很大的收获。

尤其听说梁山在南方山区尝试营造梯田的行动,邓载和薛稷大加赞叹。

薛稷道:“也不知老师眼下在什么地方,他要是知道了这个消息,肯定会十分高兴!”

宋清来了精神:“薛博士,您的师傅,想必也是位农学大师吧!”

薛稷挠挠头:“我师傅确实挺厉害的。”

邓载笑道:“何止是厉害,简直是厉害的没边儿了!”

宋清惊讶道:“竟有如此神人,姓甚名谁,能否请来梁山?”

薛稷答道:“我师傅姓陈,单名一个旉字,他走南闯北,居无定所。听朋友讲,师傅这几年在苏州一带活动,专门研究水稻种植。宋头领如果有意,可派人前去寻访。”

宋清把这事儿记了下来,派出专门人马,在南方搜寻陈旉的踪迹。

梁山在南方的投入也很大,要是有会种水稻的高手助阵,那自然是如虎添翼的好事。

……

梁山的事业蒸蒸日上。

但天下其他的势力,很多都混得不好。

北方阴山山脉中段,有一片浩瀚的森林,人称夹山。

辽国末代皇帝耶律延禧,眼下就在夹山落脚。

金兵推进的速度实在太快,阴山山脉原本从属于辽国的部落,大都归降于女真人。

忠于天祚帝的部族和臣民,已经越来越少。

即便是在这种危险的局面下,耶律延禧仍旧保留着皇帝的威仪。

他以皇帝的名义发出照会,勒令夹山附近的部族,凑出雄兵十万,于秋季东征,夺回被女真人占领的土地。

至于有多少人听从他的命令,那就不知道了。

人类是一种聪明的动物,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

金国与辽国孰强孰弱,小孩子都能分得清。

各部落的首领聚在一起商量后,决定偷工减料,给天祚帝胡乱凑了四万多老弱病残过去,权当是交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