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沉吟了片刻,对项伯说:“我是韩国的臣子,受韩王之命,送沛公入关。本应当在使命完成后回去报韩王。但眼在即,情况紧急,我要是不辞而别,径直逃亡而去,作为臣子是不义的行为,作为朋友则是失信的举动。项伯兄的救命之恩,张良心领了,我现在必须禀报沛公再做决定。兄可在此稍等片刻,我速去速回。”
不得不佩服张良的聪明才智。这番话说得非常得体,无懈可击。首先,张良当面表明,自己是韩国的臣子,不是沛公的部下,这就把自己划线成了第三人,为后面替沛公开脱确立了旁观者的地位。其次,张良搬出了那个时期的士大夫最崇尚、最看重的忠诚义气作为挡箭牌。
你来救我是义气,我通知沛公也是出于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生死都能置之度外,我去告知一下沛公,尽做朋友的义务。完成韩王交给的任务,是谓忠;危难之际不抛弃朋友,是谓义。
项伯没有反驳的理由,又不好离去,只好同意在帐内等候。
张良出了营帐,便飞快奔向沛公的营地。此时沛公还未就寝,见张良急匆匆地赶来,知道有大事发生。但听到说明天早上项羽就要派大军来攻打霸上,不由大惊失色。
他大呼传令兵,准备召集军事会议,部署防守事宜以对抗项羽大军的进攻。
张良知道沛公此刻呼叫传令兵的用意。他急忙拉着沛公的衣袖:“先别急,我问你几个问题。”
张良非常了解沛公,他关闭函谷关,虽然有据六国联军于关外,确保自己关中王的地位不被更改的用意,但绝无与联军大动干戈的意思。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沛公与项羽都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争争权力、地位之类的事,断不至发展到同室操戈。
沛公急问张良:“事情如此紧急,你有什么好办法?”
张良问沛公:“谁出的主意让你关闭函谷关?”
沛公叹了口气:“一个姓解的臭小子。”
张良又问:“你评估一下,你的军队能抵挡得了六国大军吗?”
沛公沉默不语,他知道根本抵挡不住。思索了一会儿,沛公正式回答说:“当然挡不住,但现在该怎么办?”
他又补充了一句:“楚王之前有约,难不成项羽要违背楚王许下的诺言。”
沛公被这个想法给误导了许久,以致屠刀就要架到脖子上了,还浑然不觉。
张良得到回复后,果断地对沛公说:“请让我去对项伯表达你的诚意,就说沛公绝不敢背叛项王。”
沛公犹豫了一下,问张良:“你怎么会和项伯有这么深的交情?”
沛公毕竟是江湖上混过来的,生死存亡之际,项伯为何愿意冒险前来援救张良,这里面大有文章。沛公的疑虑不无道理,只是都命悬一线了,他还保持高度警惕,就连张良和项伯的底细都不放过。
张良于是把自己和项伯之前的遭遇简单对沛公做了介绍。
沛公这下相信了,前脚还准备跟联军打一场硬仗,被张良一番引导,立马改变了想法。他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追问道:“你们两个谁大?”
张良称:“项伯比我年长。”
沛公急忙对张良说:“你赶紧替我去把项伯请来,我要按照兄长的礼仪接待他。”
这就是沛公的过人之处,当了多年游侠,江湖那些套路被他运用得出神入化。
当大爷或当孙子,全凭手中的实力。转换过程既娴熟、丝滑,又让人觉得非常自然,不疑有他。
张良见沛公瞬间转变立场,不由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由衷钦佩沛公这一点,在任何危机面前,沛公从来不会蛮干,总是在危急关头,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事情紧急,张良二话不说,马上回到自己的营房。
项伯正焦急等待张良回来,以为立马可以动身走了。没想到张良见面后一再表示,沛公盛情邀请他,要给项伯汇报工作,沛公再三说了,一定要和项伯叙叙旧。
这个理由十分充分,当初沛公与项伯同在项梁手下,项伯位阶远在沛公之上,如果不是函谷关这场闹剧,这友军会师,作为下级官员,沛公给项伯汇报工作再正常不过了。项伯没有拒绝的理由,只好随张良去了沛公的营帐。
沛公的营帐早已备好了酒席,沛公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出帐迎接项伯,然后请项伯入座上位席,亲自为项伯斟酒。
都是友军,双方之间对话并无隔阂。沛公使出浑身解数,竭力讨好项伯,席间宾主相谈甚欢,回忆共事的那段美好时光。
沛公投靠项梁时,迫切希望加入项氏集团的核心。对项梁、项伯以及项羽恭敬有加,这一点项伯早就看在眼里,如今见沛公依然对自己这么尊重,心中自然放下了成见。酒酣之际,项伯竟忘了来霸上营救张良的事了。
沛公见项伯渐渐放松了警惕,于是趁热打铁,要与项伯结为兄弟,并约为儿女亲家。
沛公还信誓旦旦地对项伯说:“弟率楚军入关之后,一点也不敢擅作主张。弟将官吏以及百姓数目,都登记、造册、封存府库,等待项将军率军前来。之所以派将士据守函谷关是为了严防盗贼出入作乱,并防止秦的散兵游勇。”
误会的起因便是沛公封锁函谷关,沛公“诚恳”地解释了这么做完全是治安的需要。并非拒项羽大军于关外的意思。
他见项伯没有异议,舔着脸继续说道:“弟日夜盼望着项将军驾到,哪里会有忤逆项将军的意思啊。还望兄长,您把弟这些话,转告项将军,弟是绝对不敢背叛他的。”
项伯见沛公一口一个弟自谦,诚意满满,于是满口答应了沛公。他对沛公说:“你明天要趁早来给项王赔礼道歉。”
沛公当即表示,明天一大早就会去鸿门对项将军表示道歉之意。
于是,项伯辞别沛公和张良。带着醉意,连夜离开霸上返回鸿门。
项伯回到鸿门,马不停蹄立即见了项羽。他把自己去霸上救张良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项羽。
这种事还只能是项伯干得出来,换成其他任何人,都会被当成叛徒或间谍处理。
因项伯是项羽的至亲长辈,相国级的人物,比范增更接近权力核心。况且项氏与沛公的关系历来不错。项羽对项伯意外之举并不感到意外。其实他也很想知道,沛公究竟是不是真的变心了。项伯此行给了项羽一个了解沛公真实意图的机会。很可惜,这个意图被沛公成功地隐瞒了起来。
项伯说:“如果不是沛公率先击败秦军,你怎么能轻松入关呢?如今沛公立下大功,却要对他发动进攻,这是不义的行为,不如趁这个机会好好善待他。”
毕竟是自己的叔父,项羽听了项伯的话,觉得项伯说的很有道理。他相信叔父考虑事情一定会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
对于沛公,项羽颇具好感,项伯的话让他想起了往事的点点滴滴。我们现在常常夸赞某人,喜欢用“性情中人”来描述,项羽绝对配得上这个词。他敢恨敢爱,恨起来,屠城、坑杀降卒,什么糟心事都不眨眼;爱起来也是无原则的让步,随心所欲,予取予求。他甚至都不会像沛公那样,问一问项伯,“你怎么会和张良有这么深的交情?”
项羽回想起一年前和沛公共事的那段时间,救东阿、破成阳、战雍丘、斩李由等,那时的沛公作为副将,听命与自己,完美地执行作战方案,配合度丝滑又紧凑。叔父项梁阵亡后,也是沛公陪在自己身旁。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刻,是沛公帮助自己保存了楚军的实力。这样的人怎么会背叛自己呢。况且沛公的侠客风范有目共睹,有可能是受亚父的影响,自己多心了吧。
想到这里,项羽点点头,下令撤销攻击令,同意沛公明日前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