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石马福建铺(1 / 2)

永历八年(公元 1654 年),尚可喜率领大军抵达新会,与李定国会战。李定国麾下军队勇猛无比,但尚可喜一方也毫不示弱。双方你来我往,僵持不下。

此时,参将沈上达提出一个建议:“我们可以建造一种特殊的防御工事来抵御敌人的攻击!”他的提议得到了尚可喜的认可。于是,沈上达开始指挥士兵们建造起了一些四四方方、留有许多小孔的奇特楼房。这些楼房看起来有些古怪,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工具。

当李定国的军队再次发动进攻时,他们发现自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些奇怪的楼房不仅坚不可摧,而且还能从那些小孔中不断地射出火枪子弹。每一次的枪声都伴随着李定国士兵的惨叫和鲜血。面对如此强大的防御工事,李定国的进攻显得苍白无力。尽管他麾下的士兵们英勇无畏,但仍然无法突破这些坚固的防线。在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后,李定国最终决定撤退。

这场战争以尚可喜的胜利告终,而李定国则损失惨重。这场战役使得清朝在广东地区的统治地位得以稳固,并进一步扩大了其领土范围。

在这小小的石马山区,短短一段时间内,也经历了数次政权更迭。先是清朝军队占领了这片土地,并留下少数兵力驻守,但没过多久,便被南明将领李定国带领的队伍夺回。由于战乱频繁,田地荒芜,无人耕种,难民们只能纷纷逃入山中寻求庇护。他们以树根、野果为食,靠打猎维持生计。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原本用于农耕的农具,竟被难民们巧妙地利用起来,经过重新熔炼后,变成了抵御外敌入侵的武器,以及狩猎时的工具。

时间过得真快,小承德不知不觉中也八岁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然而,由于战乱的影响,他根本无法获得上学的机会。莫名作为一名书生,便决定用树枝当作笔,教导小承德写字和认字。

小承德的名字非常复杂,仅仅学习如何书写自己的名字就已经让他感到十分困难。莫名看着小承德努力地练习着,心中充满了感慨。

有一天,莫名对小承德说:“承德,你知道为什么要给你取这个名字吗?”小承德停下手中的动作,摇了摇头,疑惑地问道:“莫名叔叔,我不知道啊!妈妈只是告诉我要成为一个有德之人,但我并不明白‘德’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莫名笑了笑,温和地解释道:“承德,‘德’字代表着品德、道德和操守。我们希望你能够拥有高尚的品德,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且始终坚守正义与善良。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你都能以正确的方式去面对。”

小承德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他虽然还年幼,但对于莫名所说的话,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悟性。从那一刻起,他开始逐渐理解“德”的真正含义,并将其视为人生的准则。

在岭南书院那古色古香、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内,沈上达和陈嘉绩站在一起。沈上达拿出一本厚厚的书籍递给了陈嘉绩,告诉他这是科举宝典,里面包含了许多关于科举考试的要点和技巧。陈嘉绩接过这本书,心中充满感激之情,表示会认真阅读并努力学习其中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嘉绩逐渐掌握了书中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年仅十三岁的陈嘉绩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时刻——科举考试。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他成功地通过了考试,成为了一名秀才。这个成绩不仅令他感到自豪,也让周围的人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陈嘉绩并没有因为眼前的成就而骄傲自满。相反,他深知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继续努力学习。于是,他决定继续深入研究科举宝典,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三年后,当他年满十六岁时,再次参加了科举考试。这次,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举人,成为了当地备受瞩目的人物。

于是,陈嘉绩决定前往京城,参加殿试。然而,就在他踏上这段旅程的时候,历史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当时的顺治皇帝突然宣布出家,将皇位传给了年仅 8 岁的康熙皇帝。面对这样的变故,陈嘉绩并没有被打乱阵脚。相反,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信念,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遇。在殿试上,陈嘉绩向年幼的康熙帝进言道:“陛下,我们的国家地域辽阔,许多地方交通不便,人民生活困苦。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孩子们没有读书的机会,无法接受教育,这实在令人痛心。我认为应该在这些地方设立书塾,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识字,改变命运。此外,要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先修好路。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陈嘉绩的一番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在场众多人的高度关注与赞赏。他那高瞻远瞩、胸怀天下的气度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深刻见解让人不禁为之折服。此刻,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情怀已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终于,陈嘉绩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令人钦佩的智慧,成功地荣膺二甲进士的殊荣。这一荣耀不仅彰显了他自身的才能,更见证了他在殿试中的杰出表现。众人纷纷对他表示祝贺,而他也成为了众人心目中的楷模。

然而,真正让陈嘉绩备受推崇的并非仅仅因为他的文采斐然,更是由于他对国家大事的洞察力。他深知广东、福建等地的百姓生活困苦,希望通过修建桥梁、道路和设立学校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这种心系百姓的精神使得他的形象越发高大起来。

年幼的康熙帝深以为然,何况他的太傅曾柏藴教也说过同样的话,毫不犹豫地采纳了陈嘉绩的建议,并下达了一道圣旨给广东、福建等边远地区的藩王们,要求他们积极开展修路搭桥和建设学堂等事宜,以促进当地的发展。这个决策无疑将对那些地区产生深远影响,为百姓带来福祉。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陈嘉绩,他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也为自己赢得了无尽的赞誉和尊重。他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长河之中,成为后人敬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