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到十五年四月期间,战争不断蔓延,局势愈发紧张。吴三桂率领军队从贵州出发,占据了湖南的澧州、常德、岳州和长沙等地;而清军则聚集在荆州、武昌、宜昌一带,却不敢渡江与吴三桂的军队正面交锋。与此同时,广西的孙延龄叛变,四川的罗森、郑蛟麟、吴之茂也纷纷叛乱,福建的耿精忠亦加入其中,台湾的郑经更是跨海进攻福建的漳州、泉州以及广东的潮州。更糟糕的是,提督王辅臣在宁羌叛变,并杀死了清朝陕西经略莫洛。这些叛变事件引起了全国范围的震动,人心惶惶,局势动荡不安。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康熙帝曾有亲自出征的想法,但经过议政内大臣们秘密商议后被劝阻。此时的清军四处征战,应接不暇,难以兼顾各个战场。紧接着,广东的尚之信也发动叛变,总督和巡抚都归附他,使得朝廷不得不增加两江地区的兵力部署。
康熙十三年四月,就在康熙帝刚刚亲政不久的时候,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吴三桂反了!而此时,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却仍在北京城里,他不仅是吴三桂的长子,还是朝廷的额驸——也就是驸马爷,因为他的妻子正是康熙帝的姑姑、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即建宁公主)。
对于吴三桂来说,吴应熊既是他的长子,也是他给大清安排的人质;对康熙帝而言,吴应熊则是他控制吴三桂的重要筹码。所以当吴三桂起兵反叛时,吴应熊自然就成了首要的打击对象。于是,吴应熊和他的次子吴世琳一起被逮捕下狱,并于次年正月十八日被处以绞刑。
要知道,吴应熊可是皇帝的姑父啊,而且他的妻子和硕公主又是皇帝的亲姑姑。然而,康熙皇帝竟然如此绝情地将吴应熊处死,甚至连他的幼子也不放过,这实在令人震惊。可以说,康熙帝此举彻底断绝了与吴三桂和解的可能性。而康熙故意放吴世藩回去的目的则更加不纯。因为他深知,一旦吴三桂决定造反,那么吴应熊在他心中便已经失去了价值。毕竟,吴三桂还有小儿子吴应琪可以依靠。吴应琪相当于备用的世子,如果吴世藩带着康熙撤藩的消息回到云南,由于他是吴应熊的长子,自然而然地继承了吴应熊的世子地位。这对于一直将自己视为世子的吴应琪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不公。为了争夺藩王的继承权,他们之间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矛盾。
然而,这种情况对于吴三桂来说,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他的小儿子和长孙之间的争斗,将会让他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必须面对来自朝廷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
更糟糕的是,如果吴三桂最终选择称帝,那么他的命运将会更加悲惨。因为这样一来,他不仅要应对朝廷的围剿,还要面对内部的纷争。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吴三桂很有可能会加速走向灭亡。而他小儿子吴应琪和长孙吴世藩,也将会为了争夺权力而展开一场生死较量。
这便是康熙皇帝的计谋,但他未曾料到,吴三桂为了谋反已经筹备许久,仅仅这一瞬间,大清朝的半壁江山便已失去控制。那些曾经赞同撤藩的大臣们如今纷纷改变口风,提议撤回撤藩令以稳定局势。然而如此一来,康熙皇帝的威望与颜面将会受损。周培公在朝堂上进言道:"皇上,您无需忧心忡忡。如今形势虽然紧张,但仍有可乘之机。首先,您必须密切关注福建和广东地区,这两地乃是关键所在。为此,请您即刻下达一道圣旨给广东的老藩王尚可喜,要求他暂时延缓撤藩的行动。同时,派遣耿聚忠前往福建耿精忠与我们合作。他可以向耿精忠转达这样一个信息:如果他能够帮助朝廷对抗台湾的郑经,那么朝廷将不会追究他之前的反叛行为。毕竟,他们之间并不是坚不可摧的联盟。
值得注意的是,三藩并非铁板一块,各自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考量。因此,您真正需要面对的只有吴三桂一人而已。而对于距离京城最近的王辅臣来说,他目前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面对朝廷大军压境,他别无选择。只要朝廷能够承诺赦免他的罪责,他必定会归顺朝廷。如此一来,我们便可化险为夷,确保局势稳定。
康熙听了周培公的话后,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下来,紧锁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他站起身来,双手背于身后,在房间内来回踱步,思考片刻后,开口说道:“既然周道台如此有把握,那就让你负责此事吧!希望你不负朕之期望。”
周培公拱手谢恩,康熙接着又对一旁的图海将军说:“图海将军,此次行动你要全力配合周道台,一切听从他的安排。朕相信你们二人一定能顺利完成任务,朕在此等候你们的好消息。”说完,康熙回到书桌前坐下,挥笔写下一道圣旨,交给图海。
图海将军接过圣旨,与周培公一同跪地谢恩,并表示定当全力以赴。随后两人便离开了御书房,开始着手准备对付王辅臣的计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一间古色古香的书房内,尚之信正端坐在太师椅上,悠然自得地品着一杯香茗,他微微眯起眼睛,似乎在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此时,沈上达轻轻推开门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账本。他走到尚之信面前,恭敬地将账本递给他,并说道:“王爷,这些是我这些年经商所赚取的总收入。”
尚之信接过账本,翻开仔细看了起来,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放下账本,赞赏地看着沈上达:“做得不错!”
沈上达谦虚地笑了笑,继续说道:“王爷,我们主要和洋人做生意,大部分货物都是出口到西洋去的,所以收到的都是黄金白银。这些财富现在都存放在保险库里,而保险库的钥匙则由我的岳父大人保管。”
尚之信点了点头,表示明白。然后他皱起眉头思考片刻后问道:“那你觉得这些钱财应该如何使用呢?”
沈上达深吸一口气,认真地回答道:“王爷,我认为我们应该用这笔钱来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势力。同时,还可以购买一些洋人的火枪和大炮,增强我们的军事实力。这样一来,无论将来满清打赢还是吴三桂打赢,我们都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尚之信听了之后,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他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你说得有道理,但此事需从长计议。毕竟,要想在这场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深思熟虑。不过,你的建议值得考虑。”
说完,尚之信点了点头,表示对沈上达所说的话有所认同,但紧接着他又皱起眉头说道:“妹夫所言极是,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的财富都被父亲牢牢地掌控着,而想要扩军以及制造军火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说到这里,尚之信不禁叹息一声,继续道:“父亲一直都是个守财奴,他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状态,对朝廷忠心耿耿,甚至不愿有丝毫的背叛之心。更糟糕的是,就连藩王的位置,他也打算传给尚之孝。”
听到这些话,沈上达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他轻声笑道:“王爷,您别忘了,潮州现在发生了叛乱,这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您完全可以派遣尚之孝率领少量的兵力前往镇压,这样一来,如果他成功地平定了叛乱,那么这份功劳自然会归于您;但如果不幸失败了,您也可以借此机会追究他的罪责!而且,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任何意外发生导致尚之孝身亡,那么还有谁能够与您争夺藩王的地位呢?”
尚之信眼前一亮,就说:"妹夫,你这主意,妙啊!妙不可言!你做生意厉害,没想到鬼主意还挺多!"
沈上达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王爷啊,您现在可是堂堂平南王了!那保险库的钥匙理应由您来保管才对呀!”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所以呢,我觉得岳父大人既然已经把王位让给了你,你就是这一家之主了。这样一来,没有道理还拿着保险库的钥匙,连取点钱购买武器都要经过他的同意吧?”
沈上达的话语充满了煽动性,仿佛在挑拨着对方的情绪。他深知这位王爷心中的野心和不满,希望通过这番话激起他内心的欲望和反抗意识。然而,王爷却陷入了沉思之中,似乎在权衡利弊。他明白,一旦与父亲发生冲突,可能会引发家族内部的纷争,但同时也渴望摆脱束缚,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平南王府的大厅内,映照出一片明亮的光芒。然而,这一天的气氛却异常紧张,因为一场激烈的争吵正在府内爆发。
尚之信站在大厅中央,眼神坚定而决绝,他对着坐在椅子上的尚可喜大声说道:“父亲大人,如今我已贵为平南王,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主人!您所掌管的家族保险库理应交予我管理,以支持我的事业发展。”
尚可喜听到这话,脸上露出震惊之色,他愤怒地拍案而起,吼道:“你这个逆子,竟然如此迅速地打起了我棺材本的主意!你难道不清楚我们大清王朝的强大实力吗?吴三桂发疯,你也要跟着他一起发疯吗?”
尚之信毫不退缩,他挺直了身子,回应道:“父亲,时代在变化,我们不能再依赖过去的荣耀。如今局势动荡不安,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扩军和购买武器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安全。”
尚可喜瞪大了眼睛,愤怒地指着尚之信说:“你这个不孝之子,竟敢违背我的意愿!你可知道一旦与朝廷对抗,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应该忠诚于朝廷,维护国家的稳定。”
尚之信冷笑一声,说:“父亲,朝廷已经不再值得我们信任。他们对我们的限制越来越多,我们的地位也日益受到威胁。现在是时候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了,否则我们将被朝廷抛弃。”
尚可喜气得浑身发抖,他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会有如此疯狂的想法。他试图说服尚之信,但尚之信心意已决,坚决不肯退让。这场父子之间的争吵变得越发激烈,整个平南王府都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忽然间,一阵尖锐的声音传来:“圣旨到!平南王尚可喜接旨!”众人顿时安静下来,目光纷纷投向门口。只见一名太监手持黄色的圣旨,迈着小步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几名侍卫。
太监用尖尖的嗓音高呼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鉴于接替尚可喜当藩王的尚之信不听朝廷指挥,未派兵攻打叛贼吴三桂,现恢复尚可喜平南王藩王之位,令尚可喜召集兵马,进攻广西的乱臣贼子,钦旨!”
尚可喜听后,立刻双膝跪地,高举双手,恭敬地说道:“臣尚可喜接旨!谢主隆恩!”他的脸上露出欣喜之色,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
太监将圣旨交到尚可喜手中,微笑着说:“恭喜王爷重归藩王之位,希望王爷能早日平定广西之乱,为皇上分忧解难。”
尚可喜激动地回答:“多谢公公,本王一定不负圣望,尽快平定广西之乱。”说完,他站起身来,接过圣旨,小心翼翼地展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