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讨论的深入,陪审员们的性格特点开始显露出来。
有的陪审员因为自身经历或者对被告背景的偏见而坚定地认为他有罪;有的则更加理性,愿意听取不同的观点。
讨论过程中,紧张情绪逐渐升级,争吵和冲突不断,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逐渐浮出水面。
比如,4号陪审员是一位理智且冷静的人士,他对证据进行了严谨的分析;3号陪审员则是一个暴躁易怒的人,他对被告充满敌意,部分原因是出于个人的家庭经历;而10号陪审员则明显表现出对垃圾区出身者的歧视态度。
10号一开始的态度就是直接说,他也曾接触过这种垃圾区的人,这种垃圾区出生的人一生下来就是骗子,谁相信少年的话谁就是太无知了。
此时眼看9号年长陪审员就要因为10号对垃圾区的歧视而吵起来,1号陪审员站了出来维持秩序,让大家轮流来一一介绍为什么觉得少年杀人了?
8号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可以相信女人的证词,她说她透过空的电车亲眼看到了少年举起刀子,那为什么不可以相信少年的说词?
反正两个人都是无凭无据凭口说的,怎么能区别对待二人的说词?总不能因为少年是一个贫民窟出生并且经常挨打的人,就觉得他会起杀心?
更何况都说了少年经常挨打,又怎么会突然因为这一次被打了两耳光就激情杀人?
7号陪审员强调少年十岁就进了少年法庭,因为他朝老师丢石子;十五岁又进了教管所,因为少年他偷人家车;少年也曾因为抢劫被逮捕,还因为持刀械斗两次被抓。
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人,为什么要为其辩护?
郁献音看到这没忍住插嘴了,“又来了,又来了,默尔索遭遇的道德审判又一次在这场电影里面重现了。”
家里有孩子、和孩子关系疑似不太好的3号陪审员激情发言。
自己孩子九岁的时候打架逃跑,他被自己那懦弱的儿子给气到了,没有一点点男子汉的气势。
所以他狠狠改造自己孩子。
十六岁的时候孩子果然男子汉了。
和3号陪审员打了一架的那种男子汉。
他已经两年没见过自己孩子的面了,他觉得对于有些小孩,不必再去想着拯救他们。
10号又一次重新提起——从垃圾区爬出来的人,都是垃圾。
这一次不是9号不满意,而是5号陪审员直接炸毛了,5号对9号说自己从小就是在垃圾堆长大的!
经过1号陪审员调停之后,发言继续,8号坚持认为少年这个案子还有好多细节被遗漏。
证人里面只有两个人声称自己是目击人,一个是对面楼层的女人,另一个是同一栋楼的老人。
“假设他们都错了呢?”
“他们会不会犯错?”
“他们只是人!”
“人难免会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