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有人提出取消事业编,到底可不可行呢?对此你怎么看?(1 / 2)

事业编制是一种特殊的人事管理制度,旨在为政府公职人员提供稳定的工作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然而,近年来有人提出取消事业编制,认为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那么,取消事业编制到底可不可行呢?

首先,取消事业编制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事业编制的存在,保障了政府公职人员的稳定就业和相对较高的工资待遇,这也是吸引人才从事政府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取消事业编制,可能会导致队伍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到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此外,取消事业编制还可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失业潮,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取消事业编制需要慎重考虑,确保能够平稳过渡,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动荡。

然而,取消事业编制也有其可行性。事业编制的存在,使得人员的晋升主要依靠资历和等级,而非绩效和能力。取消事业编制,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起公务员绩效考核和竞争上岗的制度,从而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此外,取消事业编制还能够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释放出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另一方面,取消事业编制需要考虑到具体的国情和改革环境。取消事业编制可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在改革中保持稳定和有序的步伐。政府在取消事业编制时,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确保公务员的权益得到保障,同时也要为公务员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绩效和能力,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结语:取消事业编制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虽然取消事业编制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也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政府在决定是否取消事业编制时,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政府还需积极引导和推动其他相关改革,以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据公开资料显示,清华大学2021年的毕业生统计去向大致如下,46.1%进入了体制内,其中,有15.8%去了党政机关,有30.3%去了事业单位,另外还有24%选择了国企央企,算是半个体制。

没错,985毕业生涌入县城成为他们择业的一个选项了。

要知道,考上985,高考成绩需达到全省的前1.62%,取个平均值,这些人就是百里挑一的存在。

站在金字塔尖的优秀人才,成为各个领域成为佼佼者的概率很高,而选择进入县城,出乎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

这部分人中又有不在少数的人选择返归县城工作,尤其这几年,县里的高材生越来越多了。

他们一般情况下,是以选调生的身份或是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的,这样的出场方式优势会更大。

虽然不是所有县城都能受到985毕业生的青睐,但是县城里的985越来越多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他们进入体制的初衷。

一、就业压力在加大

必须得承认985毕业生的人数还是稀少的,并没有出现因为高校扩招导致985大学毕业生质量下降的现象。

只是985毕业生中,有些学的是冷门专业,像考古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等这些专业,社会上招聘需求小,但体制内招聘的多。

二、大疫后的思想顿悟

在三年疫情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发展疲软,波及到各行各业,不少的企业为了自救而裁员,就业环境越发严峻,引发了对不安的思考。

对比之下,体制内虽然工资不高,但至少旱涝保收,自然而然把编制当成避风港,在这种情况下,县城里的体制内工作完美契合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目标。

三、人才引进政策加持

现在小县城里,基本还处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老路里,用各种真金白银吸引人才,而对体制内相当人员视而不见。

这不,事小钱多离家近,不就是说县城体制内么,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985名校毕业生考编更加容易,其待遇也更优厚,动不动就是几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