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1 / 2)

一、七律诗《〈三国演义〉第 82 回的周易哲学解析:权谋、命运与平衡的交织》:

(一)《权谋命运平衡间》

三国风云卷巨澜,第捌拾贰回谋略篇。

周易哲学玄机蕴,权谋命运相交缠。

孙权降魏求存计,先主征吴怒火燃。

变幻时局阴阳转,平衡之道在心间。

(二)诠释:

诗的首联“三国风云卷巨澜,第捌拾贰回谋略篇”,点明了《三国演义》第 82 回所处的宏大历史背景和充满谋略的情节。

颔联“周易哲学玄机蕴,权谋命运相交缠”,指出了用周易哲学来解析这一回的核心,强调了其中权谋与命运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

颈联“孙权降魏求存计,先主征吴怒火燃”,具体描述了这一回中的重要情节,孙权为了生存而降魏,刘备则因怒火而征吴。

尾联“变幻时局阴阳转,平衡之道在心间”,总结了时局的变幻无常以及平衡之道的重要性,暗示人们要在复杂的局势中把握好平衡。

整首诗以七律的形式,深入剖析了《三国演义》第 82 回与周易哲学的关联,展现了其中的权谋、命运与平衡等元素,富有内涵和深度。

(三)《三国演义》第 82 回名为“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以下是其梗概、主题及可能相关的经典诗句解析:

1. 梗概:

东吴求和不成,转投曹魏:刘备为报关羽之仇,提兵伐吴。孙权不想妄动干戈,派诸葛瑾前去向刘备求和。诸葛瑾向刘备陈述了三条理由,一是杀关羽是吕蒙的私人行为,并非吴主之意,且吕蒙已死;二是蜀吴有联姻之宜,孙夫人常思回家服侍皇叔;三是刘备乃大汉皇叔,当以讨伐篡汉的曹魏为重,不应急着报私仇。然而,此时刘备被仇恨左右,不听诸葛瑾的劝告,将其喝退。求和失败后,孙权只好派中大夫赵咨向魏帝曹丕求援,向魏称臣。

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坐山观虎斗: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但他并不打算出兵帮助东吴,而是想坐山观虎斗。

孙桓请缨应敌,蜀军初战告捷:蜀军大军压境,孙权召部将商量对策,小将孙桓请缨应敌。刘备派关羽的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迎战,孙桓大败,派人向孙权求救。随后,蜀军趁势劫营,并于路设伏兵,阻击水上援军,再次取得胜利。刘备大喜,犒赏六军。

2. 主题:

政治谋略与外交手段:此回充分展现了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和外交策略。孙权在面临刘备的进攻时,一方面试图与刘备求和,另一方面又向曹魏称臣求援,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曹丕则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试图从中渔利,这体现了三国时期各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外交手段。

仇恨与理智的冲突:刘备因关羽之死对东吴充满仇恨,一心想要报仇,不顾诸葛瑾的劝告和大局,执意伐吴。这反映了仇恨对人的影响,以及在仇恨面前,理智往往难以占据上风。然而,这种被仇恨冲昏头脑的行为,也为后来刘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新人与老将的交替:关兴、张苞等年轻将领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屡立战功,而刘备却感叹昔日老将已经无用。这暗示了三国时期新人的崛起和老将的逐渐凋零,以及时代的更替和传承。

3. 经典诗句(此回可能无原着中的经典诗句,但可根据情节衍生理解一些相关表述):

“老臣素矢忠君志,年少能成报国功”:这虽然不是原着中的诗句,但可以根据此回情节来理解。此句可体现出黄忠等老臣的忠诚和报国之志,以及关兴、张苞等年轻将领的英勇和立功表现。黄忠作为老将,听到刘备说昔日老将不行的话后,可能心中不服,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体现了老臣的忠君之心;而关兴、张苞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则证明了年轻一代的将领也能够为国家建立功勋。

“风云变幻三国间,恩怨情仇一念牵”:三国时期局势风云变幻,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而这一切往往源于各种恩怨情仇。在这一回中,刘备与东吴之间的仇恨就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孙权的决策和刘备的行动都受到了这种仇恨的影响,可谓是“一念牵”。此句可概括三国时期的局势特点以及本回中人物的情感纠葛对局势的影响。

二、《〈三国演义〉第 82 回的周易哲学解析:权谋、命运与平衡的交织》

《三国演义》第 82 回“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展现了一段充满权谋、战争与复杂情感的历史画卷。而运用周易哲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一回,更能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宇宙运行的规律。

在这一回中,孙权面临刘备的大军压境,选择了降魏受九锡这一策略。这一决策体现了周易中“变易”的思想。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孙权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策略,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他深知在强敌当前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权宜之计,暂时依附于曹魏,以应对来自刘备的威胁。这种顺应时势的转变,体现了他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力和果断决策的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时,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却并不出兵相助,这也反映了周易中“阴阳平衡”的理念。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各方势力相互制衡,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曹丕明白,过度介入东吴与蜀汉之间的争斗,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对自己不利。他选择坐山观虎斗,让双方互相消耗,以维持自身的优势地位。这种平衡的维持,既是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对宇宙万物相互作用规律的遵循。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不顾诸葛瑾的劝告,执意征吴,这体现了周易中“刚柔相济”的原则。刘备的复仇之心代表了刚猛的一面,但他过于执着于个人情感,而忽略了大局和理性的思考。这种刚愎自用的态度,使得他在决策中失去了应有的灵活性和智慧。而诸葛瑾的劝告则体现了柔的一面,他试图以理服人,用温和的方式劝说刘备放弃复仇,但未能成功。这也说明了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刚柔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战争中,孙桓请缨应敌,蜀军初战告捷,展现了周易中“生生不息”的精神。战争是残酷的,但也是生命力量的展现。孙桓的勇敢和蜀军的胜利,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尽管局势变幻莫测,但生命的力量始终在不断地延续和发展,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

此外,这一回中还反映了周易中“否极泰来”的规律。刘备的复仇之举看似气势汹汹,但最终也未能取得完全的胜利。他在战争中遭遇挫折,也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而孙权在经历了降魏的低谷之后,也有可能在未来找到新的转机和发展机遇。事物的发展总是在起伏中前进,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