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扩大大棚基地(2 / 2)

“这些年大棚基地也都是交给你和刘爱国,江青山几人打理的,我就是个甩手掌柜。大棚基地能有今时今日的发展成就,全都是你们的功劳。”朱楠武笑着毫不吝啬对胡伟天等人的溢美之词,更是对他们的付出和成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表扬;“你们几人的办事能力有目共睹,以后大棚基地的发展也要继续靠你们了。”

“其他的我都不怎么担心,就是增加大棚基地的规模所需的用地,你们能搞定吗?”朱楠武有些担忧的关心问道。

大棚基地建成至今也有了好几年,一路走来都还算稳稳当当,顺顺利利,也早步入了稳定的发展正轨。

不仅在管理运营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成熟的体系。更是在大棚栽种技术领域不断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研发出多种新型培育栽种技术。

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也都发展的不错,没什么大问题。

按理来说, 各方面都具备了条件,发展势头如此迅猛的大棚基地,早该将大棚基地的规模提升上来,不应只是现在的这种小打小闹。

然而,实际上却有一个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一直存在着并极大的限制了大棚基地的规模发展。

不是别的,正是用地问题。

搞温室大棚种植,首先必备的就是得有大棚。而想要建大棚,就离不开土地。

可以说,一直以来制约朱楠武的大棚基地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能用来建造温室大棚的土地面积十分的有限。

前些年就不用说了,所有的地都是公有的。即便后来改革开放了,上面放宽了对土地管理的限制,但主要针对的是耕地一类的农业用地。对商业用途的土地的管理依旧很严。

除了那些经济特区有关商业用途的用地管理在改开后,一开始就比较宽松,就比如深城2,羊城。

而像京市,海市这些非经济特区的城市,商业用途的土地的各种政策,都是随着时间循序渐进,逐步放开的。

而现在才不过1981年,改开才开始没几年,即便是京市,海市这样的大城市,个体私营经济依旧也只是处在缓慢发展阶段,民营的商业用地自然不可能太多,想要弄到,十分的不容易。

不仅要有钱,还得看人脉关系,甚至有时还要看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