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阳说道:“强兵的问题还有很多,提高士兵饷银只是其中一项,以后朕还会有更多的措施去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强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个以后再说,师父身居高位多年,想必早就想过如何解决百姓富足的问题,就请师父讲解一二吧。”
文天祥放下筷子说道:“富国之道,首在富民,富民之道,首在富农,只有农民富足了,粮食丰收了,国家仓廪实,自然就富强了,昔日商鞅变法,二十年内使秦国崛起与东方六国,正是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使秦国的国力超越东方六国,最终统一天下,汉朝建立后,汉文帝、汉景帝同样采用重农抑商,支持农业发展,最终创造了文景之治,为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同样重农抑商,创造了有名的开皇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同样采用重农抑商政策,使大唐迅速安定下来,仅用数年时间,打败突厥,成为天可汗,并创造了贞观之治,这些明君之所以创造盛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农抑商,所以我大宋要想光复中原,应效仿这几位明君,采用重农抑商政策,迅速发展农业,使国家府库迅速充实起来。”
王华阳听着文天祥的话,想着如何辩驳。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形式,具体表现形式受到当时经济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所有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和国策,包括经济发达的南宋也是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
在中国两千余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政策与历史相伴相生。
重农抑商产生于封建制度产生和巩固的春秋战国时代,成熟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时代,之后便被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继承,古代的中国是封建专制的农业帝国。
历代中国王朝都强调“以农为本”。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生产。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提高农业产量,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农业生产成为财富的标志,农业生产又依赖土地。
因此土地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财富,地主阶级没有新的财富增长点,就开始囤积土地,这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一个旧王朝,建立一个新王朝,如此循环往复。
历史书上明确记载中国自明朝中后期,在一些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当时明朝统治阶层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对资本主义萌芽非常害怕,世人可以通过拥有土地之外的财富,这样就会对朝廷形成威胁。于是朝廷采取各种措施将资本主义萌芽给掐断了。
重农抑商的政策最终导致中国的社会财富没有得到爆炸性的增长,在鸦片战争到来之际,中国的经济主要还依靠农业,虽然中国当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球的三成,但是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及陶瓷、茶叶、丝绸等,当西方以蒸汽为动力开展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中国还采用着两千年前的生产方式,农民生产了一年,仅仅都温饱,根本没有多余的银子购买手工业产品,而中国生产的手工业品,尤其是纺织业,在大工业大机器面前,成本是人家的数倍至数十倍,完全没有竞争力,中国的小农经历更是限制了市场的形成,久而久之,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早期确实起到了稳定国家,积蓄民力的作用,但是农业的产值是有限的,要想获得更大的财富,必须要发展商业。
王华阳示意太监将碗筷收走,接过漱口水漱了漱口,并接过毛巾擦洗过双手。
王华阳慢慢的说道:“师父,农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毕竟有句古话叫做“无农不稳”吗,农业丰收,农民就能稳定,农民不造反,国家就能发展,但是咱们现在处在的时代和地方不一样,昔日商鞅变法,重农抑商,使关中八百里秦川成为大秦的粮仓,秦国百姓有了粮食,自然参军的热情高涨,但是您别忘了,秦国自己重视农业,并不是因为商业不需要,相反,秦国拿出自己的物产与东方六国进行交易,保证自己需要的战略物资都能够买到,如今,大宋偏安海外,自身物产有限,单纯的发展农业,仅能保证百姓温饱,不能解决百姓更高水平的生活要求,农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商业才能发展经历。”
小主,
文天祥说道:“皇上,您说的这些三百年前王安石太傅曾经推行过,确实成效显着,王安石变法期间,大宋国库积累了朝廷二十年的用度费用,并且出兵收复了现在的甘肃,拓地两千里,但是变法最后随着神宗皇帝的驾崩被取消了。”
王华阳这才想起历史书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当时历史书上介绍了整整一页,原本以为只是一场普通的变法,现在自己身处这个时代,才发现王安石变法是多么的超前,如果王安石变法能够像商鞅变法一样被后世君王执行下去,就不会有后面的“靖康之变”,大宋说不定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