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莫燃的困境(1 / 2)

第142章 莫燃的困境

“正式介绍一下,郑前,微电子专业,学术主攻方向——3D NAND闪存技术。”

莫燃头脑一热喊出三年一亿,爽是爽了,人也留下来了。

不过清醒过后,他也意识到价格给的太高,接下来整个财务体系必将承受更大的薪酬压力,尤其是“黄河存储”的薪酬体系还将面临极大的破坏。

不过,特么的覆水难收。

当自己喊出三年一亿后,郑前毫不犹豫的将机票退了,一改刚才冷漠的样子,簇拥着自己走出机场找了一间咖啡厅详谈。

“哎。”

莫燃心里叹了一声,事已至此,也只能希望有了郑前后能快速推进“闪存颗粒”项目。

只要能快速拿出成果搞出“闪存颗粒”(芯片),一切都是值得的。

同时,

只要真正能让“3D-NAND”技术量产、专利落地,“黄河存储”成为全球少数几家能拥有“3D-NAND技术”的存储公司。

郑前能力将得到体现,顶薪带来的影响也能巨大减缓。

当然,

即便找了一万个理由安慰自己,莫燃还是肉疼,喝在嘴里的咖啡也异常苦涩。

足足数秒后,他强行让自己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

“欢迎加入我们。”

两人双手紧握在一起,渐渐地,莫燃表情也严肃起来。

“不过,郑先生你知道,我们需要快速见到成果。”

“所以你必须最快时间内将‘3D-NAND’技术实现量产,推出我们‘黄河存储’的‘3D-NAND闪存颗粒’!”

“这是自然,这个要求不过分。”

郑前没有丝毫犹豫,很自信。

“我最近几年一直都在研究‘3D-NAND’技术,也有了很多实质性的成果。”

“结合莫总您给的专利,相信很快就能完成32层的‘3D-NAND’TLC闪存颗粒。”

莫燃这些天一直沉浸于“3D-nand闪存颗粒技术”,对于郑前说的32层倒是能理解。

“2D-NAND”和“3D-NAND”技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2D-NAND类似小平房,芯片有限的面积里就只能放这么多晶体管,存储容量大小就很难扩张。

“3D-NAND技术”则类似于楼房,可以修15层,也可以修30层,摩天大楼甚至还有几百层。

郑前说的32层,实际就是“3D-NAND技术”里,晶体管搭建的层数。

当然,

层数越高容量就越大,但对整体的稳定性、结构性的求就越大,这就不是普通的“建筑公司”能造的东西了。

而这也是“3D-NAND”技术的核心科技。

莫燃从系统里拿到的“3D-NAND”——CJiang专利架构可以说是一个“高层建筑建造指南书”,但真正想要产品落地,设计生产出来,难度还是很大,不是一般的技术人员能搞出来的。

只有像郑前这样有“3D-NAND技术”研究的人才才能更快的利用专利转化成设计图。

从32层开始设计,然后一步步研发到200层、300层甚至500层。

“那就好!”

莫燃点了点头,对郑前的能力倒不担心。

片刻后,他又继续说道:

“不过,还有一件事你也要负责起来。”

“嗯,您讲。”

“不瞒伱说,现在我们‘黄河存储’整个‘存储芯片’团队就只有你一个人,接下来我会继续给你招一些助手,但是……”

“后面招的人我倾向于年轻人,甚至包括一些应届毕业生。”

一听这话,郑前愣了愣,随即秒懂。

“所以……你是要我带个新团队,带带他们对吗?”

“没错!”

莫燃也没觉得这个附带条件有什么不好意思的,钱都花了,自然要当驴来使用。

“可以,没问题!”

“虽说辛苦一点,但也不算什么大问题,您放心,我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拿钱了肯定要办事。”

郑前配合的态度总算让莫燃心里好受一些,如果能让郑前培养一个合格的团队,那多少也算回点本。

想到这里,莫燃也不再啰嗦,站起身来再次伸出右手。

“合作愉快,欢迎加入‘黄河存储’!”

“谢谢!”

……

口头搞定了郑前的事情,莫燃回到了蓉城。

几天后,郑前也如约来到“黄河存储”报道。

看到郑前出现在眼前,技术团队的负责人王卫比谁都吃惊,怎么也想到莫燃莫总竟然真的把小学弟请来了!

好家伙,这得给多少薪酬啊?!

莫燃当然不会主动对外公布郑前的薪酬,吩咐李智安排好郑前的办公室后,借此机会又和李智一起将“黄河存储”的各部门做了更细致的划分。

在莫燃计划里,“黄河存储”是集设计、制造、封装为一体的大型芯片制造厂商。

而设计领域,又分“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

像CPU、像主控芯片、像莫燃提供的NPU芯片就属于逻辑芯片;

而基于“3D-NAND技术”的闪存颗粒也就是闪存芯片,也叫存储芯片。

“存储芯片”的设计研发此后就由郑前带领团队负责。

“主控芯片”以及NPU芯片,则交给原本“润发电子厂”过来的主控芯片团队负责人——王卫负责。

而剩下的一部分团队人员,则是专门针对光刻机生产、封装工艺等制造环节,由一名叫徐欣的工程师负责。

至此。

“黄河存储”芯片业务,三大部门团队正式划分清楚,每个团队开始单独负责专业的事情。

“黄河存储”总算有点规模了。

不过。

弄完这一切,莫燃并没有轻松多少。

他实际控股三个企业。

其中旺隆电器厂最不起眼,纯利润也不高,但胜在稳定且风险不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