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宛城。
侯音驱除东里衮,据宛城反叛。徐晃、赵俨闻之,兵围宛城。太守东里衮,以侯音无道为名,聚南阳义兵,助徐晃讨贼。
时伪降侯音郡功曹宗晋,闻东里衮率援军至宛城,连夜翻墙出城,投靠徐晃、东里衮。
魏军大营,中军帐内。
徐晃请宗晋入座,左右文武列席。
“先生高节,令人属实敬佩。今先生越城而出,不知可有机密之事教我?”徐晃说道。
宗晋擦着磨破皮的手,说:“侯音粗鄙贪名,借国家危难之际,蛊惑人心,煽动山民亡人叛乱。作乱宛城,搜刮钱财,城中士民多有怨念,是谓人心不附!”
“今见将军南下,大军进围宛城。城中人心动荡,侯音怀畏,亡人逃民欲散。其谓帐下人曰,关羽不日北上,其与众可得富贵,帐下亡人因此而稍安。”
“晋以为,山民之所以作乱,非因思归关羽,是因畏国家之厉法。今将军欲平宛城,不如赦免山民逃亡之罪,以乱贼军之心,进而可速下宛城。”
侯音聚山民强人反叛,其多许以钱财富贵,顺利之时,众人尚能聚拢在侯音帐下。若战事不顺之时,众人贪生怕死则会四散而走。
尤其他们占据宛城,劫掠了不少钱财,今下他们已有牵挂,怎会陪侯音玩命。一旦赦免反叛山民,侯音那些帐下乱兵多半会一哄而散,宛城将可轻松而下。
徐晃沉吟少许,说道:“陛下言因举徭役而逃者,处之而不赦。今赦宛城亡人之罪,与陛下旧令有违,恐陛下会因此而降罪!”
“不然!”
赵俨神情微正,说道:“今荆襄动荡,战事危急。若依循旧法,错失讨贼良机,败坏大局,实为过大于功。俨以为侯音等贼首可不赦,余众之罪皆可赦免。若陛下责怪,俨愿担罪。”
“善!”
徐晃点了点头,说道:“今时局紧急,督军之言,是为上策,当可从之。”
徐晃尽管是大将,但在军中能代表曹操态度,多是督军赵俨。今有赵俨的担责,徐晃自是没有压力。
接着,徐晃目光看向司马懿,问道:“仲达是为参军,事前言有兵败关羽之计,不知今下可言否?”
司马懿捋着胡须,笑道:“略有所得,但成与不成,需得子卿相助。”
“请参军细言,仆若能襄助大军,必竭力为之。”宗晋拱手说道。
“非是难事!”
司马懿斟酌几许,问道:“敢问徐将军,关羽其人如何?”
闻言,徐晃迟疑半响,说道:“关羽心怀大志,忠义著世,是为虎熊豪杰也。然其性多骄,礼下而傲上,此为其短。”
司马懿捋须微笑,说道:“关羽水淹七军,得建卓著之功,今下我军兵寡,樊城危机。懿窃以为其已意骄而志逸,此是为大将之弊也!”
说着,司马懿看向徐晃,说道:“今侯音据宛城而叛,连封书信求援。关羽自好义气,见敌我形势有分,襄樊受围,宛城事变。其志骄之下,当有北援宛城,击败我军之意。”
“宛城据襄樊约有三、四百里,是为孤远之地。关羽乘舟舸而进,然不日转秋冬,淯水水降,舟舸易进而难归也。”
“今让宗先生仿侯音书信,细言我军兵寡军弱之细情,以宛城为饵,诱关羽将兵北上。期间诸部援至,将军引兵围战水贼。若能击败关羽,将军趁势而掩杀,必能大胜其军。”
司马懿颇是得意,说道:“时将军追贼至樊城,与曹车骑呼应。左将军张郃兵出武关,胜水贼于南乡。跋涉汉水,转击汉南之水贼,襄樊之危可解也!”
为了解襄樊之危,曹操不仅派出徐晃、司马懿,甚至听从贾诩的意见,抽调关中的兵力,如张郃、杨秋二人,率步骑从武关向南乡急行。
为了打赢襄樊之战,曹操几乎是调动了国内可用之兵。如司马懿所言,徐晃所部仅是先头部队,真正的大军在后面。
并州有二十余万南匈奴,曹操下令抽调万余骑;幽州有乌桓,借曹彰平代郡乌桓之威,命护乌桓中郎将率万余骑南下。
加上出动的中军及冀、兖、豫中原各州郡兵,北魏可谓是倾全国之力而南征,誓要打赢这场仗。
然别看声势这般浩大,北境兵马多在赶路途中,除非双方陷入对峙,方有北境兵马的用武之地。
至于襄樊之战,为何能牵动天下各部兵马?
是因南阳位于天下之中,中国地理上的旋转门,其道路连接了西北、西南、东南、河南、河北等地。故凡是在襄阳动兵,对双方而言,注定是倾国之战。
襄樊之战想要结束,只有两个结果,不是襄樊被南汉拿下,便是以南汉撤兵而告终。
历史上,关羽降服于禁及其帐下七军,实际上仅是襄樊之战的初幕,距离拿下襄樊,甚是遥远。
且不言东吴袭取荆州,纵东吴没有袭取荆州,以中原那庞大的军事实力,及连接天下的特殊地理位置,也非是半壁荆州所能抗衡。
“将军以为懿之计何如?”司马懿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