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维几乎是跑着进来的,他的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显然是一路快步赶来。他的手中紧紧攥着一封火漆还未完全碎裂的密信,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之色。一进门,他就迫不及待地说道:"公子,咱们不妨帮一帮白运堂!"
原来就在刚刚,潜伏在夷州的暗影卫密探传来重要密报。秦相维看完密信的内容后,便立刻来向苏大少禀报,生怕耽误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说起来,这其中还有一段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在中原之乱期间,肃州、夷州两州联军曾经发动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进攻,目标直指周国的桐化城。然而这场战事并不顺利,联军死伤惨重,几乎可以说是一场彻底的失败。
更糟的是,在七国联军大败之后,两州联军不得不仓促撤退。谁知在撤退途中,又被周军在沧澜江上设下埋伏。那一仗打得可谓是晦气至极,不仅损失了大量兵员,连军需物资也所剩无几。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两州元气大伤,至今仍未完全恢复。
如今的白运堂,为了填补兵力的空缺,不得不大规模招募青壮。更要命的是,战争造成的财政亏空也亟待填补,他不得不下令提高了两成的税赋。这一来二去,夷州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到处都能听到他们骂白运堂是"扒皮的狗官"。
秦相维所说的帮忙,其实是打算火上浇油。他的计策颇为狡猾——建议让藏身在青田山上的刘尚霖率领一千名特种斥候,假扮成夷州的官兵,到各地"活动筋骨"。这样既能增加夷州百姓对白运堂的仇恨,若是能够因此激发民变,那就再好不过了。
听了这个提议,苏大少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说起来,在中原之乱期间,他就已经尝到了劫掠的甜头。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个计划,随即修书一封给刘尚霖,让他带人出来活动活动。不过他特别叮嘱,一定要注意保全实力,切莫贪功冒进。
说起刘尚霖,这位将领早就眼红不已了。之前武焱森率部在肃州大肆劫掠,搜刮了不少银两,后来又赶上中原之乱,立下了不少军功。这次收到苏大少的密信,他简直是欣喜若狂,立刻就召集了一千精锐部众,趁着夜色悄悄下了青田山。
很快,夷州的局势就风云突变。各地突然冒出大量劫匪,打家劫舍,无恶不作。白运堂气得暴跳如雷,下令严厉缉拿,调集大量军队四处剿匪。然而那些习惯了鱼肉百姓的夷州官军,不但没有认真剿匪,反而趁机敲诈勒索百姓,更加深了百姓对官军的痛恨。
吸取了之前的教训,这次刘尚霖可谓是老谋深算。他把一千人马分成几个小队,来回流动。今天在这里扮演凶残的土匪,明天又在那里化身贪婪的官军。不论是辛苦耕种的中农,还是富甲一方的大户,亦或是落单的小股官军,都成了他们劫掠的对象。这一手腾挪转换,玩得可谓是出神入化。
整个夷州顿时陷入一片混乱。老百姓不仅要防备穷凶极恶的土匪,还要提防那些比土匪更可怕的官军,一时间人心惶惶,怨气冲天。愤恨的情绪就像瘟疫一般,在夷州百姓中迅速蔓延开来。
眼看就是中秋佳节,街市上早已是一派繁华景象。商铺门前挂起了大红灯笼,街边小贩叫卖的声音此起彼伏。糕点铺里飘出阵阵桂花香,酒楼中传来觥筹交错的声响,街上行人熙熙攘攘,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然而就在众人都在忙着准备过节的时候,苏大少却把自己关在军营中,一心扑在修习太玄炼体经上。白天处理军务,晚上专心修炼,索性就在军营中支起了一张简易的床榻,连家都很少回了。
表面上看,他是因为军务繁忙才留在军营。但知情人都明白,这不过是个心照不宣的借口罢了。真实的原因,却是为了躲避那些蜂拥而至的访客。
自从"诗仙"的美名传遍大陆,苏府的大门几乎就没清静过。每天天还没亮,门外就已经站满了翘首以待的读书人。他们或是捧着自己的诗稿,期待得到苏大少的指点;或是怀揣着一官半职的美梦,想要攀附这棵正在疾速生长的大树。
在这些人看来,哪怕只能谋到一个小小的书吏职位也好。毕竟有了这层关系,加上自己的努力,日后飞黄腾达便指日可待。想到这里,他们的眼中就会不自觉地闪现出憧憬的光芒。
更让苏大少头痛的是那些怀春少女。她们或是独自徘徊,或是结伴而行,天天在节度使府门前走来走去。有的会假装不经意地放下一封饱含心事的香笺;有的则会趁着清晨露水未干时分,在府门前轻声吟诵诗词,希望能引起诗仙的注意。
这些少女们的心思都很单纯——她们期待着能与诗仙来一场浪漫的邂逅,在月下诗话,在花前品茶,成就一段让人羡慕的佳话。每每想到这种可能,这些小娘子们的脸上就会泛起红晕,连走路都会变得轻快起来。
而那些世家大族的闺秀们,手段就要高明得多了。她们往往打着拜访的旗号,时常来节度使府"做客"。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闺秀的优雅气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闺秀们各显神通,有的专门巴结林玉华,送来珍贵的补品,说些体己话;有的则刻意与诗仙的正房夫人唐婉儿结成闺蜜,没事就约着说说笑笑,谈诗论画。借着这些关系,她们就能光明正大地出入节度使府,暗地里却总是在等待着与诗仙的巧遇。
其实,林玉华何等样人物,这些小九九又怎么逃得过她的法眼?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夫人,早就把这些小娘子的心思看得一清二楚。不过她并不点破,反而暗自欣喜。
原来林玉华这些年来一直着急抱孙子,见这些小娘子一个个貌美如花,性情温婉,心思单纯,她就暗自盘算起来。自己的宝贝儿子年纪也不小了,若是能多些媳妇,那生个一男半女的机会自然也就更大了。想到这里,她就笑眯眯地任由这些小娘子们在府中来来往往。
林玉华常常跟身边的老嬷嬷说:"咱们家少爷读书习武两不误,人又生得一表人才,如今又得了'诗仙'的美名,自然该配上几个知书达理的好媳妇。"说这话时,她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而那些老嬷嬷们自然也都是人精,立刻就心领神会。于是乎,但凡有哪个小娘子来府上做客,她们便会特意打听那姑娘的家世、性情,然后悄悄告诉林玉华。一来二去,苏府上下对这些常来走动的闺秀们的底细,竟是了如指掌。
这样的情形日复一日地上演着,使得原本就热闹的节度使府更添了几分烟火气。府中的下人们私下议论纷纷,都说自家少爷迟早要在这些小娘子中选出几个如意的,到时候府上怕是要比现在还要热闹几分。
而此时的苏大少,正在军营中专心致志地修炼着太玄炼体经,对府上这些暗流涌动却是一无所知。他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突破第一重境界,好早日修炼那《莲花阴阳功》。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就会想起那些或婀娜多姿,或温柔似水的小娘子们,不由得心中一荡。不过他很快就会收摄心神,继续专注于修炼。毕竟,要实现那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伟大理想",首先得把功夫练到家才行。
秦相维几乎是跑着进来的,他的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显然是一路快步赶来。他的手中紧紧攥着一封火漆还未完全碎裂的密信,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之色。一进门,他就迫不及待地说道:"公子,咱们不妨帮一帮白运堂!"
原来就在刚刚,潜伏在夷州的暗影卫密探传来重要密报。秦相维看完密信的内容后,便立刻来向苏大少禀报,生怕耽误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说起来,这其中还有一段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在中原之乱期间,肃州、夷州两州联军曾经发动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进攻,目标直指周国的桐化城。然而这场战事并不顺利,联军死伤惨重,几乎可以说是一场彻底的失败。
更糟的是,在七国联军大败之后,两州联军不得不仓促撤退。谁知在撤退途中,又被周军在沧澜江上设下埋伏。那一仗打得可谓是晦气至极,不仅损失了大量兵员,连军需物资也所剩无几。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两州元气大伤,至今仍未完全恢复。
如今的白运堂,为了填补兵力的空缺,不得不大规模招募青壮。更要命的是,战争造成的财政亏空也亟待填补,他不得不下令提高了两成的税赋。这一来二去,夷州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到处都能听到他们骂白运堂是"扒皮的狗官"。
秦相维所说的帮忙,其实是打算火上浇油。他的计策颇为狡猾——建议让藏身在青田山上的刘尚霖率领一千名特种斥候,假扮成夷州的官兵,到各地"活动筋骨"。这样既能增加夷州百姓对白运堂的仇恨,若是能够因此激发民变,那就再好不过了。
听了这个提议,苏大少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说起来,在中原之乱期间,他就已经尝到了劫掠的甜头。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个计划,随即修书一封给刘尚霖,让他带人出来活动活动。不过他特别叮嘱,一定要注意保全实力,切莫贪功冒进。
说起刘尚霖,这位将领早就眼红不已了。之前武焱森率部在肃州大肆劫掠,搜刮了不少银两,后来又赶上中原之乱,立下了不少军功。这次收到苏大少的密信,他简直是欣喜若狂,立刻就召集了一千精锐部众,趁着夜色悄悄下了青田山。
很快,夷州的局势就风云突变。各地突然冒出大量劫匪,打家劫舍,无恶不作。白运堂气得暴跳如雷,下令严厉缉拿,调集大量军队四处剿匪。然而那些习惯了鱼肉百姓的夷州官军,不但没有认真剿匪,反而趁机敲诈勒索百姓,更加深了百姓对官军的痛恨。
吸取了之前的教训,这次刘尚霖可谓是老谋深算。他把一千人马分成几个小队,来回流动。今天在这里扮演凶残的土匪,明天又在那里化身贪婪的官军。不论是辛苦耕种的中农,还是富甲一方的大户,亦或是落单的小股官军,都成了他们劫掠的对象。这一手腾挪转换,玩得可谓是出神入化。
整个夷州顿时陷入一片混乱。老百姓不仅要防备穷凶极恶的土匪,还要提防那些比土匪更可怕的官军,一时间人心惶惶,怨气冲天。愤恨的情绪就像瘟疫一般,在夷州百姓中迅速蔓延开来。
眼看就是中秋佳节,街市上早已是一派繁华景象。商铺门前挂起了大红灯笼,街边小贩叫卖的声音此起彼伏。糕点铺里飘出阵阵桂花香,酒楼中传来觥筹交错的声响,街上行人熙熙攘攘,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然而就在众人都在忙着准备过节的时候,苏大少却把自己关在军营中,一心扑在修习太玄炼体经上。白天处理军务,晚上专心修炼,索性就在军营中支起了一张简易的床榻,连家都很少回了。
表面上看,他是因为军务繁忙才留在军营。但知情人都明白,这不过是个心照不宣的借口罢了。真实的原因,却是为了躲避那些蜂拥而至的访客。
自从"诗仙"的美名传遍大陆,苏府的大门几乎就没清静过。每天天还没亮,门外就已经站满了翘首以待的读书人。他们或是捧着自己的诗稿,期待得到苏大少的指点;或是怀揣着一官半职的美梦,想要攀附这棵正在疾速生长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