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记得就在两年之后,王建就被老马挖到了阿里,给予的职位是阿里的首席架构师,首要任务就是为阿里输出技术。
加入阿里以后,王坚提出了一个大夏国却从未有人做过的构想——“阿里云构想”。
那个时候,在大夏国还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云计算,同事们也不知道“阿里云”是用来做什么的。
于是,很多人感觉老马将王建找来就是一个错误。
因为大家发现王建什么都不会,只是一个会溜须拍马的人。
无论在公司内部还是在互联网上,对于王建可谓是骂声一片。
即便是在这种巨大的非议中,王建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但是,团队里的很多成员却扛不住了。
有超过一半的员工选择离职,辞职信中他们写道:“我觉得在干下去,也看不到任何希望。”
最后这个一直咬牙坚持的瘦弱大叔,在阿里云事业部年会上失声痛哭。
但即便眼泪止不住的流,他还手拿话筒,哽咽地给自己鼓气:
“这几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得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
以2005年现在的标准来看,当时大夏国的云技术恐怕只能用“一片荒芜”来形容。
没人知道云计算到底是做什么的,更不知道阿里云是做什么的。
王建加入阿里以后,带着技术工程师,没日没夜的加班开发。
京城的夏天酷热难当,测试系统的服务器又架在没有空调的办公室里,简直像个大熔炉。
实在热得撑不住了,王建就每天从冰场叫来两个大冰块,人工降温。
王建肩上扛着阿里有史以来最艰巨的任务——突破云技术。
他用云技术,帮助阿里开发出一套管理城市的城市大脑。
简单来说,把城市大脑跟特种车辆连接在一起。
比如救护车、救火车、警车,当特种车辆出现以后,大街上看似全部都正常的红绿灯,其实,都已经被“大脑”调整过了。
最后的结果是:
这些特种车辆到达现场的时间,被缩短了50%,缩短的时间都成为了救命的机会。
他用云技术,帮助天猫一次又一次刷新着双十一的成交记录。
2011双11给技术团队留下了午夜惊魂般难忘的回忆:系统性技术问题,使大量商家可能出现超卖。
次年,天猫以云计算为“塔基”,为电商及电商服务商提供IT基础设施。
2015年1月,把车票查询业务放到了阿里云上,春运高峰期间,阿里云承担了系统中75%的流量,以往抢票期间系统瘫痪的情况大为改观。
最重要的是,他让阿里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技术。
2016年,阿里云为37%的中国网站保障安全,为全球76.5万用户提供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服务。
现在的阿里云,是阿里巴巴的一张王牌。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认为,五年后,阿里云营收规模将达到285.83亿美元,估值将突破670亿美元。
2018年的双11期间,阿里云上新增调用的弹性计算能力累计超过1000万核,相当于10座大型数据中心,创造了“脉冲计算”的新纪录。
做对事只能赢一场,跟对人可以赢一生。
王建的选择显然是正确的。
刘阳作为一个重生者,更应该给予王建支持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