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改革顺利结束(2 / 2)

尽管这并不容易,但在首都北京、拥有数百万人口的政治核心地带,有能力让自己孩子回归者估计就有上万户,这意味起码已有数万知识青年归来。

比如根梗都能凭借秦淮茹的关系优先归乡,更不用说有秦淮茹背景的家庭肯定多得多。

这些人群里,多数人要么靠关系找到工作,要么顺承父母接力进入工厂。

小主,

只有少数无业青年能够借助家中关系被接回,这显示出他们家庭经济尚可,至少能满足基本生活。

回城的年轻人虽然对家庭生活产生了影响,但总的来说,并未大幅扰乱京师的安全。

因为这些人生活得以维系,自然不会有违法行为发生。

然而,待明年政策松动,成千上万陆续回归的年轻人就不同了。

他们在政策允许回城前难以自力更生,许多家庭可能连保障其基本生存都是难题。

一旦回到城市,没有就业机会且家庭无法供应充足的食物,时间一久他们必将满腹牢 * ,怨气累积。

在求生本能驱使下,他们很可能沦落到违法行径。

于是,原本秩序井然的大都市因这一波冲击瞬间失序,众多市民的生活也受到了不小影响。

想到此处,何雨柱不难想象:政策制定者或许是由于今年这批回城者的困境,以及对于大多数知识青年回城后还能由家庭照料不会陷入贫困的误判,才会放宽政策。

在这个年代,又有多少人能预见到这样的变革带来的复杂问题呢?

在他穿越时空后世,人们看待知青往往只认为他们下乡前都能在家生活得很好。

谁能预见,短短几年之后他们归来,连原有的生活水准都无法保持?而且,又有谁能想到在乡村经历了苦难,遵纪守法的知识青年回到城市后会生活得还不如乡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同时,现代社会许多人 ** 让自己的孩子再次成为知青,承受农村的劳累,这多少反映出了政策的趋势迎合了公众情绪。

不过谁也没料到,一放开政策,所有的知识青年都会争先恐后地回城,而且很多返城后还会面临饥饿问题,从而引发如此巨大的社会问题。

在何雨柱看来,政策应早在终止征召知青的同时明确规定,已经在农村的知识青年不能大批返城,而需按岗位需求分期安排返城,确保他们有能力 ** 谋生。

尽管他的想法看似合理,但在实践中会加大财政压力。

而实施这样的政策,是否会让问题变得更糟,他也无法打包票。

总的来说,据何雨柱所知,已回城且失业的知识青年目前至少有数千人。

看到那些围聚在钢铁厂门前的知识青年态度坚决,估计要想让他们平息下来,需要提供大量的工作名额。

但如今工厂已定下的指标分配完毕,即使街道办事处那些份额,何雨柱已经了解清楚,大多数名额都确定了下来。

名额的发放虽有一半是切实援助那些经济极为困难的家庭,但仍有一部分小部分因关系得以获取。

而这些已经锁定的人选里,大多数是还未去乡下或刚刚毕业的人,分给返城知青的岗位相当有限。

更重要的是,名额主要限于东城区。

而在门外执着不肯离去的知青几乎全是来自京城其他区域。

根据常理,通常这些区域的知青并不会如此困扰位于东城区的红星钢铁厂。

然而眼下钢铁厂因与叙国合作声名鹊起,吸引了不少读书识字的知青,他们都深知这个工厂前景光明,不想错过这般少有的发展机遇,于是纷纷前来求职不放。

权衡再三,何雨柱深知仅凭自身已无法找到解决方案,看到厂内外那批不依不饶的知青队伍日益壮大,他明白如果任由他们这样持续下去,此次招聘可能会酿成重大问题。

联盟书库

但三千名额早已分配出去,他也无法随意接收更多人,若只是一二个还好,他能从其他有剩余名额的领导那协商到。

毕竟,身为一厂之长兼任党委书记,众人默认他会拥有专享二十个招聘名额。 飞车小说网

但这些名额早被与他交好的、人脉丰厚的领导先行拿走,最终他不得不从子女何瑾瑜与儿媳徐静理处求助,才算勉强满足需求。

最终,何雨柱决定召开厂里重要会议,公开讨论这个问题,然而会议上众人绞尽脑汁,无人能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由于手头的名额早已用完,很难再为知青们预留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