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您如何看待?”
听完了何雨柱的言论,重要 ** 也忍不住紧皱眉头,陷入了沉思。
在他眼中,城市的现状如同何雨柱所料,多数工厂人员过剩,且因为近年来的局面效益低下,新增的工作机会非常稀缺。
在这种困境中,大量的下放知青如潮涌回的话,恐怕很难妥善接收,确实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秩序问题。
** 虽然担心,然而深思熟虑后,意识到在眼下形势下,知青下放到农村依然是国家政策的主要导向,短时间内应不会突兀终结。
就算将来政策有所改变,他相信高层会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知青返城的可能性会被谨慎管控。
因此, ** 表情放松了一丝,微笑着回应:“柱子,你分析有理。
小主,
但我感觉你有些过虑。
最初实行知青下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充实乡村建设,一方面是因为意识到城市难以承担更多人的生计,才作出这一决策。
因此我判断,短期内 ** 不大可能舍弃知青下放到乡下的政策,也不允许知青大规模回流。”
何雨柱自然不会否认 ** 的意见,毕竟他没法揭示这一政策会在一年多后彻底取消的历史事实。
所以,他点头赞同,并表示之前的确考虑过多了一些。
对何雨柱而言,他提及未来可能存在的难题并非全无来由。
尽管 ** 目前不相信会有此类情况,但当知青政策调整的时日到来,高层会议定然会展开讨论。
只要 ** 还记得今天对话的内容,适时提醒关于可能出现问题的讨论,其他高层可能会找到更合理的应对方法。
只要能够避免历史的真实情景再现,他今日所说的一切就达到预期效果。
之后,两人进一步讨论五百名新增知青名额的选拔细则,以及需要注意和规避的事宜。
商讨完毕后,满满意足的何雨柱向 ** 道别,重新回到炼钢厂。
接下来,何雨柱召集了钢铁厂的高级管理人员,告知他们关于新增五百名名额给青年知识青年的具体事项。
得知这是高层领导批准的事情后,自然没人提出异议,纷纷表示支持。
紧接着,何雨柱让宣传处处长徐科长负责把这个决定传达出去,尤其是着重告知厂门前等待的青年人,劝他们回家复习迎考,以便凭借自己的能力争取进入钢铁厂。
在他看来,机会已经给出了,至于门前多少人能够把握得住,他就不再过问。
考虑到他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失业知识青年都吸收进来,能够提供五百个岗位已经是尽力而为了。
估计只要确保考试的公平公开,就算有些落选,知识青年们也会心知肚明,不会再死守工厂门口赖皮了。
就在这次会议举行之时,在红星钢铁厂的大门外,随着工厂即将结束的工时将近,空荡荡的大门逐渐聚集了众多青年,估计数量不下于两百多人。
他们来这里的目的一目了然,为了争夺进入钢铁厂的工作机会。
尽管他们年纪尚轻,但是大部分人显得神情茫然,带着无力感和期待。
一些人成群结队地窃窃私语,不时抬头往厂区里面张望,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自钢铁厂招工信息发布以来,尽管每天都来厂门口等待领导青睐,但在经过一次次冷酷拒绝后,这些青年心中的希冀渐渐变得微薄。
但是,仍有部分坚定的知识青年坚守着,原因各异:不能再无所事事在家混日子,迫切地渴望有一份工作,哪怕机会渺茫,他们也紧咬牙关,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在他们的观念中,之所以至今求职无果,是因为自家关系网无法提供帮助,只能凭自身的努力去争取。
然而,如今一个工作的竞争激烈无比,有能力却没有人脉和资源的他们很难脱颖而出。
相比其他地方零星释放的岗位,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可能。
这次红星钢铁厂一口气提供三千个名额,即使只针对东城区,其他区的人仍想借此机遇碰运气,哪怕是几十个名额让他们参加角逐,也会感到满意,因为这意味着至少有人有机会谋生。
这些青年人认为,既然厂方要招三千人,那几十个额外名额应当不在话下。
当然,他们心中满是对东城区居民的羡慕和嫉妒——遗憾自己所处的地区缺少象红星钢铁厂这样的优秀企业和如何雨柱这般能干的厂长。
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也就没有必要齐聚在这里寻求那微渺的希望,可能只需要支付一点点代价就能从街道办事处主任那里弄到一个轧钢厂的名额。
简言之,在事情没有最终定论之前,这些人绝对不会轻言放弃。
正当大家都在夕阳西下之际思考,等待半小时左右就能目睹轧钢厂下班时,突然看到一个类似领导的男人,身边跟着三个年轻同伴,向人群走来。
见到这种情况,无论 ** 有何意图,大家都蜂拥上前,七嘴八舌地恳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