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吴家和陈家的帮忙,盛希平的南下之行非常顺利。
他跟饲料厂那边签了供货协议,之后,便找到相关部门商谈运输问题。
等南方这边各处关口都打通后,盛希平一行立即返回东北。
东北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被称为天下粮仓,饲料厂要的这点儿苞米,那还不是轻轻松松解决?
有陈瑞卿的担保,加上盛希平手里十几万本金,大批的玉米源源不断运往深城。
四月到十月的这半年时间,盛希平大部分时间倒腾玉米,偶尔倒腾点儿木材。从十月开始,他开始进行新的尝试。
当时在深城投资的,多数都是港城的商人。
其中有个商人的父亲得了绝症,有医生给开出药方,里面有一味人参,需要年份在百年以上的老山参,这药方能让老人延缓三年的寿命。
对方开出了高价,重金求购人参。
当时在深城投资的,港城商人居多,消息从那些港商传到了盛希平耳中。
盛希平手里有人参,年份也足够,于是就用这苗人参,跟对方搭上了关系。
然后通过对方发邀请函,盛希平带着吴毓丞和刘玉河去了港城,在那边办了手续,注册了一家腾跃贸易公司。
其实就是随便租一个小的办公室,扯两部电话,雇三四港城的人守在那儿。
需要他们就安排事情做,不需要的时候,就在办公室看房子。
之后,盛希平他们又在深城租了一处办公室,挂牌是港城贸易公司分理处。
这几年,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逐年上升。
在很多地方,几年前流行的结婚三大件是“自行车、收音机、手表”。
现在,已经悄然变成了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人们对家电的需求呈井喷式的上涨。
尤其是东北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家电行业十分落后。
商店里偶尔进来一批黑白电视,顷刻间就能被人抢空了。
哪怕是还要工业券,哪怕是价格非常贵,也还是抵挡不了人们购买的热情。
盛希平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于是萌生了一個想法。
他打算以单位发福利的名头,购进大批电视、洗衣机、冰箱、录音机等家电产品。
然后运回东北,以木材换货的形式,供应给各林业局。
到时候,他再把木头运往南方各地,供货给木材客商。
林业局目前还是最红火的时代,工人们手里都有钱,就是物资缺乏,想买都买不到东西。
尤其是入冬以后,很多年轻人要结婚,迫切需求各类家用电器。
盛希平借助陈瑞卿和周明远的人脉关系,跟全省十七个林业局都搭上了线。
一听说盛希平要用各种家用电器换木头,对方都高兴极了,这不就纯纯是想瞌睡来枕头么?
换呗,林业局别的没有,就是木头多,可劲儿换,能换多少换多少。
“希平啊,我跟你说,这回你必须给我们局预留出来彩电两百台,黑白电视五百台,洗衣机和录音机最少也都得三百台,冰箱少点儿,一百台左右吧。”
王家川直接把电话打到了深城,在电话里吆喝着,让盛希平给他多留家电。
东北天气冷,冬季漫长,冰箱的用处没那么大,所以需求量小。
也正因为冬季漫长,天黑的又早,人们闲着无所事事,谁不想大冬天坐热炕头上美滋滋看电视啊?所以这电视的需求量非常大。
王家川这还是没敢多报呢,他怕盛希平采买不到那么多家电。
要是照着局里大家伙儿的意见,彩电最少五百台,黑白的也得一千台才够。
“叔,你这要的可不少啊,现在订货的多,我手头没这么多。
这样吧,我分批给你行么?赶在年前,一定凑够数量。”
盛希平拿着电话,听着里面王家川的吆喝,忍不住就乐。
“行吧,别管分几回,年前必须凑够这个数量,只能多不能少。
你放心,木头全都给你挑最好的,你叔不是差事儿的人。”王家川那头嚷嚷道。
“好,好,好,叔你放心,我肯定尽力满足要求。”盛希平笑着挂断了王家川的电话。
这边电话刚挂断,接着又响了起来,都是各林业局统计了需求数量后,给盛希平报订货单的。
当然,有的局真的是狮子大张口,一下子要不老少,盛希平少不得要跟他们讨价还价。
玉米生意本身就占用一部分资金,剩下的两百多万投到家电生意里面。
这家电是用木材换,木材出手、资金回笼还需要一点周转的时间。
所以,盛希平不可能一次性就提供大量的货,总得留有一定周转余地才可以。
再说了,他也不是就干这一年,慢慢来嘛。
光吉省十七个林业局职工,就有近二十万了,全都供应,那根本不可能的。
“二哥,家里头这时候是不是没啥活了?让大哥抓紧时间过来。
最好是再找几个关系不错、年轻力壮的一起,咱们现在缺人手。
苞米这一块儿,等大哥过来,就是你俩负责了,接下来我主要负责家电和木材这一块儿。
咱哥几个好好干,争取今年多分点儿钱回家过年。”
等着接完电话,盛希平把刘玉河找来,俩人商议事情。
吴毓丞那头还有工作,他也不能一个劲儿总请假。
所以在这边待俩月,吴毓丞就得回去上俩月班。
这趟回去之前,吴毓丞说了,他想要回去办停薪留职,然后过来专心跟着盛希平干。
公司现在倒是招了些办事员,但是能支应大局的就盛希平跟刘玉河,人手不够用。
盛希平原本寻思着,想让王建设陈维国等人过来帮把手,可马上就要冬运生产了,这些人都有工作。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盛希平的勇气,敢扔了铁饭碗不要,跑出来做生意。
再说,这种事得当面跟人家说,哪能在电话里讲?
所以盛希平就打算着,等过年的时候,他回家去,再跟陈维国等人商议商议。
刘玉江不一样,农业队一到冬天啥事儿没有,就是搁家里猫冬。
正好,让刘玉江带几个能干的过来,把倒腾苞米的事情交给他们,盛希平能腾出手来干别的。
挣钱的生意有的是,盛希平一个人能经营多少?有钱大家伙儿一起赚呗。
“嗯,差不多,这个时候应该栽完棒槌了。
那我打电话回去,跟我大哥说,让他抓紧时间来。”刘玉河算计着时间,家里头应该没啥活了。
这大半年跟着盛希平南来北往各种折腾,刘玉江成长也很快,苞米生意各处的门道,他都摸清了。
正好把大哥也叫来,有钱大家伙儿一起挣。
“行,那你就打电话吧,顺道给我师父师娘带个好儿啊。
就说我现在太忙了,一时半会儿的回不去,等着过年回家,再去看二老。”
这大半年来,盛希平来往于东北和深城之间,回松江河的次数都寥寥可数,更别提回林场了,哪有时间折腾这个啊?
“咱哥几个好好干,今年回家别的不说,彩电、洗衣机啥的保证都有,咱风风光光回家过年去。”
盛希平给倚靠在椅子上,笑呵呵的说道。“看情况,要是年底挣的多,咱也想办法弄几台车。”
刘玉河一听,美的不行,连连点头,“车我倒是不咋稀罕,来一台彩电就行。
这要是弄回去,整个儿大碱场不得全跑我们家看电视啊?”刘玉河一想到那场景,就忍不住咧着嘴乐。
对于他来说,带多少钱回家,都赶不上抱着一台彩电回去让人高兴。
要知道,屯子里现在连黑白电视都没有呢,他弄一台彩电回去,那就是独一份儿。
“瞧你那点儿追求吧,一台彩电你就满足了。”盛希平不由得也笑了起来,美好生活啊,谁不向往?
哥俩聊了一小会儿,电话又响起来,于是各自忙各自的去。
刘玉河费了不少劲,给大碱场那头打过去电话,跟刘玉江说了盛希平的意思。
刘玉江那边,其实心里早就长草了。
这大半年来,刘玉河虽然没回家几次,但每次回来都几万几万的给家里。要说刘玉江不眼馋,那是不可能的。
可他是大队书记,眼下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落实到当地,依旧是生产队模式。
刘玉江要是也撂挑子不干了,队里这一摊子没人接手。
所以,尽管刘玉江这心里跟猫抓似的,也没好意思直接扔了工作南下。
正好参地的活刚干完,刘玉河的电话就来了,刘玉江一听,盛希平让他带人过去,当时高兴的不行。
“爸、妈,老二来电话了,说是希平让我带几个人过去帮忙,他们忙不开了。
你们看这事儿行么?”刘玉江回家,跟父母商议。
刘长德春天在首都住了将近俩月,一直到吴老身体完全康复,可以自行下地走动后,刘长德这才放心的回家来。
今年刘玉河在南方做生意,刘玉江忙着大队的事情,家里这一摊子,就得刘长德支应起来。
好在刘长德岁数还不算太大,身体也行,干点儿活啥的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