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上海婚恋市场残酷的现实(中)(1 / 2)

24年3月14日,是苏光徐静夫妻俩人相识30年纪念日,不需要花多少钱,但是,仪式感还是有的。二人决定故地重游,去迪士尼小镇逛逛,在22年9月23日老两口有过疯狂迪士尼之行(在《上海时代漂泊录》里有详细描写),度假区里面去过了一次,也就够了,看看免费的迪士尼小镇也蛮好。熟门熟路坐公共汽车浦东52路直达,没想到听了一路坐在前排的一对老年男女的谈话,也许是老年人耳背,说话声音很大,从汽车经过周浦永定寺开始,老太太讲自己是本地人,从小在这长大,讲永定寺很有特点,800年历史,有浦东三大寺之一美称,回来可以看看。老头是北京人,也讲了从小在故宫边长大,对比BJ和上海老建筑差异。谈话中得知二人都是教授,老头似乎是老太太老师,上海老太太陪BJ老头去迪士尼度假区游玩。

一路之上半个多小时,二人从上海聊到了BJ,从BJ聊到了老太太去过的俄罗斯红场,从俄罗斯聊到了英国剑桥大学,从英国又回到了中国XJ,从XJ又聊回了上海。一直到下车才分开。

苏光听得津津有味,被两位老教授的渊博知识和丰富的见识所折服。最佩服老太太一句话:从书本中阅读了解,再去实地考察实践,才最有发言权。

没有想到苏光无意间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苏光在2023年曾经在翻阅80年代的上海出版的《世界之窗》后写过三篇随笔,从中可以看出世界历史脉络的痕迹,也可找出发展的规律,眼界决定思想的高度。

随笔之一,回眸40年之我所了解的养老。

看到养老的话题,不禁想起青少年时看到的两篇文章,也许对现在的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爱看书,买了《世界之窗》小册子,1983,3期《捷克斯洛伐克老年人的生活》和1984,1期《过了“敬老日”之后》都是说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当时不理解,就是两点:一是羡慕欧洲捷克老人的幸福,外出旅游,参加社会各种活动;二是日本老人的悲惨,死在家没人管。这两篇文章都是日本人写的,可见40年前人家就经历这样的事情了。

时光过了40年,我也老了,看到了我们刚刚认识到了老龄化问题,再去上海,坐公共汽车,多数都是老人;回家我们的小城不是上下班时间也都是老人坐车。老龄化时代晚了40年,但也来了。

期间看到过各种养老。

世界上没什么新鲜事,都出现过。

东北三省出现的老龄化更早,只是无人关注,其实,我们的专家关注老龄化问题还是太晚了。

40年前,美国发出了:再过20年纽约听不到婴儿哭声的警告,30年前,听到日本老龄化严重要灭亡的警告,近几年听到了韩国将成为第一个自然消亡国家的警告。如今的我们的专家,也发出了老龄化严重的警告。

老龄化来了,养老问题来了,其实也不必惶恐,车到山前必有路。人家的方法,我们也玩不出新花样。

传统家庭养老,养老院,社区养老,保姆养老,组团养老,姐妹养老,兄弟养老,林林总总,都有过,也都有成功,有失败。归根结底,还要看自身的条件。

没什么大不了的,都这样过来了,最后的归宿都一样。

23,10,

随笔之二,回眸40年之一张相片看老年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