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设置河西郡,敲定纳贤策(2 / 2)

太督内史冂与太常姬黁对饮,太史铣与内史伯朙正核对典籍。

太仓姬綦与太辎姜濉在小声讨论,时不时撰写竹简上呈。

驿站系统逐渐铺开,新郡县亦需缓慢消化。

遵照以往历法,一月下旬雪化,二月上旬翻浆,下旬开始春耕。

这段时间,正好可以优化调整各郡属官。

伴随斧钺甲士高声吟唱,前郑伯姬友、太史伯阳父、弭国公姬翉、彤伯姬酴等人依次进殿。

疆域猛然扩大,治理人才稀缺,已成姬宫湦另一大难题。

为此,各郡县不得不启用大量旧卿士贵族。

姬宫湦明白,当前最缺乏人才选拔渠道,尤其各类文臣。

西周之时,卿士贵族完全垄断知识传播渠道。

识字者本就极其稀缺,灭王畿诸侯国时又有部分丧生。

姬友等人年事渐高,根本不足以长期支撑。

如何快速补充新生力量,已困扰姬宫湦许久。

等到大殿济济一堂,姬宫湦清了清嗓子。

“孤王召诸位前来,只为一事,如何填补各郡县空缺?”

太常姬黁率先道:“启禀大王,可遵照惯例,在王室公族中挑选。”

姬宫湦摇摇头:“王室公族之才屈指可数也。”

姬友道:“依臣愚见,可让群臣举荐,再由大王视其才能委命。”

姬宫湦不置可否:“此亦不失为一种方式。”

太督内史冂当即表示反对。

“群臣举荐,必然会滋生党朋,且助长敛财之风,并非长久之策也。”

姬宫湦意味深长道:“莫非太督已有良策?”

太督内史冂答:“尚无!”

众人不禁低声交谈。

过了许久,太史伯阳父才道:“大王可效仿先王,寻访各地贤良之士。”

姬宫湦叹道:“诸位便是贤良之士,孤王所需,乃治理郡县之才也。”

众人纷纷沉默。

从古至今,皆以宗族血脉进行分封委任。

猛然推行郡县制,早已超脱众人思维范畴。

太辎姜濉突然打破冷清。

“臣以为,新国人中不乏人才,但几乎没有展现余地,是以埋没于众。”

姜濉此前只是东郭小粮堆掌仓,类似于前世仓库管理员。

如今高居太辎之位,不仅将东市打理得井井有条,东郭工业区与西郭畜禽场更是秩序稳定,连同各郡县市集,也是颇有声色。

姬宫湦颔首:“便是如此。”

太辎姜濉继续道:“臣为申侯妻弟,曾在申国居住数载,发现一策可行。”

“是何良策?”

“此前申侯陡然变强,盖因申侯来者不拒。无论野人奴隶,亦或各国商贾,只要有才干,申侯便会亲自接见。”

姬宫湦若有所思:“宋商子璅便是如此,对申侯不惜以性命相报!”

太辎姜濉归纳:“大王可颁布王命诏书,敞开殿门,不问出身,招纳贤良,必然会有心怀大志者前来效命。”

姬宫湦清了清嗓子:“若依太辎之策执办,诸位可有异议?”

太督内史冂挺身而出:“若有叛贼奸细混入其中,届时该如何应对?”

姬宫湦顿时想起水工郑国。

起初便是韩国奸细,结果帮秦国挖通郑国渠,使关中平原尽数成为沃土。

秦国正是因为郑国渠,彻底解决粮食问题,顺利实现出东。

“叛贼奸细若能为孤王所用,岂非绝佳之策?”

太督内史冂不解:“奸细有所图谋,岂能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