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楚国入巴地,中原陷雪天(1 / 2)

巴国百姓望见楚国甲士后,瞬间惊慌失措。

熊仪此战倾尽举国之力,自然不会有所留手,直接喊出降者不杀。

相传,巴国为伏羲后裔。

姬宫湦前世山海经曰,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太葜即伏羲,是否属实,早已无从考证。

据内史冂所言,巴国始建于虞夏,彼时称为巴方,殷商时期巴甸。

后周武王灭商时,巴国曾派兵襄助,因此获封子爵诸侯国。

巴国部族联盟,周武王为治理巴国,便分封姬姓宗亲为巴国国君。

巴国国君历来势弱,名义上统辖巴国各大部族,实则仅有都城巴邑,即前世之恩施。

因其为子爵诸侯,故被世人称为巴子,后衍生成歧视骂人之词汇。

巴国部族较为分散,曾广泛分布于汉东之地。

在庸国不断蚕食之下,许多早已投靠庸国。

西周末年,江水以北的巴国部族,均奉庸侯为国君。

巴国国君势单力薄,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

楚国及楚蛮中,亦有不少曾是巴国部族,皆因过于分散,最终被逐渐同化。

楚国除掉庸侯圻后,能快速收编庸国遗民,便因大部分庸楚百姓同源。

如今巴国百姓亦是如此。

面对以楚蛮为主的楚国大军,巴国百姓纷纷选择归降。

对巴国百姓而言,无论谁做巴国国君,只要不伤及巴国部族,那便没有任何区别。

熊仪抵达巴邑,尚未来得及排兵布阵攻城,巴国国君竟趁乱脱逃。

等熊仪派兵追赶,才发现巴国公族早已乘船远去。

在熊甯建议下,熊仪召集巴国部族首领,随后宣布巴楚融合之策。

凡巴国部族首领,均获封楚国大夫,以原部族领地为食邑。

平时不用承担赋税与进贡,战时只需出兵襄助。

但凡参与楚国战事,钱粮均由楚国府库供应。

缴获战利品时,则按出兵多寡进行瓜分。

作为交换条件,巴国部族首领需尊楚君为主君。

同时将各领地之间的荒山野岭,悉数交由楚君辖治。

此外,积极参与部族换亲。

共同提升人口数量与质量,进而实现快速向南拓土大计。

巴国部族首领原本持敷衍态度,听闻天子已颁布王命诏书,周楚将划江而治后,瞬间表示愿意归属楚国。

单是汉江平原,江水以南便有大片肥沃耕地。

他们虽然从未听过湖广熟天下足,却也知道划江而治带来的好处。

巴国部族早已垂涎汉江平原,却因汉江有大量诸侯国盘踞。

天子此前东征西讨,从未有过失信之言。

而今虎啸军与罗国继续对峙,显然是要对汉江诸侯国下手。

待天子平定汉江平原,楚国便可全力开辟南方,根本无需在江水南岸驻军。

巴国以南,疆域广阔。

散居南疆各处之南越部族,根本无力抗击楚国大军。

姬宫湦收到战报不久,熊仪便顺利吞并巴国。

龙骧军跨越汉水,开始逐步接管庸国故地。

汉东之地层峦叠嶂,姬宫湦决定改变治理模式。

除核心水域与盆地外,其余均作为涵养地。

类似于前世的国家森林公园,禁止进行开发与狩猎,除非面临大旱等天灾,才会开放用于赈灾。

汉东郡内辖八县,汉水以北为酆邑与丹阳,汉水以南依次为安康、上庸、绞邑与彭邑。

临近巴蜀盆地,设置万源县。江水北岸,则兴建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