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242一环套一环(2 / 2)

“太子哥,这里没外人,我给你透个底。”

世上果然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朱元璋以前还觉得王布犁说的过于危言耸听,但是前阵子他过生日的时候,瞧见大驸马李琪的衣服极为鲜亮。

但真遇到亡命徒,还得是这批老卒子更有震慑力,也有经验。

老朱就是这个想法。

“妹夫,你且安心,待到我登基之后,必然狠狠的重用你。”

对于那些伤残士卒来说,更是自力更生的表现,而不是光靠着朝廷的恩养,他们的心气就不一样了。

朱标见王布犁没有像寻常人一样谢恩,见他压低声音,遂也把脑袋凑过来听他说。

一下子就吐露出如此多的建议来。

朱元璋从一个流民到乞丐,确实是值得膨胀的,但他牢牢把握一点,那就是不扰民,尽量让百姓安稳的生活。

到底什么才能打动王布犁。

我都觉得王布犁的心态宛如七八十岁的老翁,这不正常。”

要不然他爹朱重八在吃饱饭之后,不思进取,就不会想着做大做强,从而创下这大明的基业。

你丫的铁杆太子党,我爹都说了你是留给我的辅政大臣。

儒家书籍的字数可不如大明律多啊!

王布犁坐在一旁喝了口热茶,说了这么多稍微有些口干舌燥。

这小子是打心底里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

朱标一时间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只能选择起身告辞,他要回去好好思索一二。

谁能轻易反驳他们的错误?

更不用说儒家为了学说的解释,也诛杀过同为儒家弟子。

寻常百姓抗灾能力弱,少不得卖儿鬻女,最终还得把田地卖给商人。

一旦做到圣贤之言,那天下必将会大治之类的话。

他也明白,靠着武夫打天下行,但是真到了治理天下的这步,还得靠着那帮腐儒。

“那自鸣钟你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朱标把怀里自己写的东西交给他爹看。

朱元璋看着王布犁给出的建议,忍不住啧啧称奇。

标儿,你差人去把胡惟庸等人以及户部尚书全都叫来,商量商税要提高多少。”

但这种话,朱标此时也不能同王布犁透露,他只是开口道:

莫不如给这群人全都提拔为教官,朝廷用来训练新兵,同时教授他们在战()

场上厮杀的心得。

他们现在的解释,就一定是当年孔圣人的说出来的意思吗?

朱元璋看完了王布犁的建议后:“那就先把商税往上提一提,先施行三个月,待到三个月后,再宣布减免的政策。

瞧着朱标带着纸张离开,王布犁瞥了一眼自鸣钟,没有说什么话。

当然王布犁也不理解,凭啥大明的一身衣服就能价值五百贯,到底贵在哪里。

皇帝一定会把他的身后名给安排到极高的位置上。

一件衣服就五百贯,此乃农民数口之家多少年才能赚到的钱。

“自古以来名臣都很难驯服的,更何况王布犁他自己都有奇遇,如何能随便就为旁人俯首?

朕看王布犁倒是一个看重家庭之人,否则依照寻常人有这种奇遇,他早就该抛弃家人,跑到终南山去隐居了,过着修仙逍遥的日子。

儒学传承这么多年,虽然每个朝代都用,但是有几个能利用儒学把王朝延续到千秋万代的?

只不过是儒学为了王朝的通知自我适应能力较强,利于王朝的统治。

朝廷不仅会养着他们,还会尽力给他们安排一份能够让家里人吃好点的活计。

王布犁他娘的就是丞相之才。

待到打完天下之后,如何顶级统帅恰好病死了之后,那可真是太棒了!

大家眼睛都不是摆设,稍微对比之下,那大明愿意种地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当然了,这还不够全面,对于一些想要落叶归根的老卒,也可以安排到当地去。

如此一来,才算是真正遏制住重农抑商的政策。

由商户给他们开工钱,按照档划分,雇佣多少伤残士卒就有多少减免商税的数。

“应天府这么多商户,光是江宁县是赋税我看收的就不少。

等到朱标回到皇宫后,见了朱元璋,脸上神情有些闷闷不乐。

李琪当即说了五百贯,这还是往少了说的。

这些人从此就不会给朝廷纳税,而变成了给那些商人纳税。

长此以往下去,还有多少士卒愿意为大明拼死作战呢?

到时候遇敌没有立即转身逃走,那就算是上勇了!

史书上也必须给你一通夸,悼文都得皇帝亲自写。

朱标今日本来就是想要问一问自鸣钟的事情,万万没想到俩人的话题竟然会转到这个方向上来。

老朱听完之后大为恼火,直接训斥他农夫如何艰辛,食物粗粝,衣服仅仅够遮蔽身体,而你游手好闲,不过是仗着父亲的庇护,如此骄奢。

“爹,王布犁似乎有他自己的想法,我用功名利禄怕是无法打动他。”

“你说。”

更何况王布犁也不认为朱标有登基为帝那天,他这么苦干的体格子可不如老朱好,除非老朱能够提前退位。

一旦出现问题,立即查清楚了,并且登载邸报,传示天下。”

朱标把自己心中的疑惑说出来之后,朱元璋哈哈笑了起来:

“标儿,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雄心壮志的,比如你五弟,他学医是为了什么?”

果然当领导的,这种手段都是基操。

对于朱标的画大饼行径,王布犁只是哼笑几声。

朱标的字写的都连起来了,但是他脸上笑容不减。

这样,也避免了带兵将军同手底下的士卒建立太深厚的联系,避免有人趁乱做大,拥兵自重。”

“太好了,简直是一举多得。”

朱标应了一声,便立即()

差人去喊人。

还不是后人根据现在的适应性做出的解释。

农户们累死累说只能温饱,别说买丝绸制成的衣服,就算给子孙后代买麻布衣服都得等过年。

“没,但是他成功的转移了我的关注点。”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如此一来,对于朝廷而言也算是减少了成本支出,对于商户而言也得到了便宜。

待到这些老卒子把这群新卒训练几个月甚至一年后,再根据新卒的特长表现,分配到不同的队伍当中去。

果然,王布犁一旦想要提建议,那就不是一次一条惜字如金的往外蹦。

他们内部徒子徒孙的争斗,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对对对。”

要不然后期也不会为了老朱家的统治,杀了那么多功臣,把自己下发的丹书铁券当成擦屁股纸一样,就当没有这回事。

压制武人也是皇帝一贯的手法。

既然朱标喜欢如此勤恳工作,那我悄悄给他增加点工作量,也说的过去吧?

<divcss="ntentadv">

毕竟看他的神色,还是挺满意这个建议的。

王布犁话让朱标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他们去吃香喝辣的使唤仆人,甚至在家里偷偷穿着丝绸制造的衣服。

这种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原来他真不是有意回绝蓝玉的邀请,而是从内心深处都这样想的。

王布犁稍微斟酌了一下:

“天子光是下令照顾这些伤残士卒,只是让他们吃饱饭激励性不够,毕竟人吃饱了就会有更多的追求,这种欲望是无法避免的。”

而且其中的逻辑也充满着自洽,经得起推敲。

如今大明的商税三十税一,也不高,我相信今后百姓生活会越发富足,商业便会崛起。

有些老卒子一辈子都在军营当中,离开了也不知道做什么。

“屁,他最开始就是想要自己健康的活着,过上享福生活。”

“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