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283不如迁都(2 / 2)

除了江南,其余各地光是种地的收成,百姓自己果腹都勉勉强强。

老朱其实对于汪广洋是非常满意的,一直都把他比作是自己的张良、孔明。

那里的人口才更加稀缺。

就算是放藩王,也是多放几个,避免一家独大,反攻中央成功篡位。

至少王布犁他不属于朝廷当中的任何党派,尤其是经过观察,朱元璋发现王布犁这个女婿不屑结党。

虽然王布犁不清楚历史,但他也明白那些女真人定然会南下,大明也会有南明出现。

这话在场的三人都没有言语。

不少南人学子巴结淮西勋贵才有机会当官,宋濂等人毫无办案。

就算他们去北方历练了,那又如何?

将来能不能升官还得是他们淮西人说了算的。

“南方士卒也是可以抵抗北方大军的。”

他们盘根错节的连在一块,这么多年下去,早就不是咱能够轻易撼动的了。”

或者说也就是手里有刀子的朱元璋、朱棣父子能够收上税来。

但还有一件更让他们不爽的事情,没了科举这个途径,他们就无法成为这批学子的座师,将来的关系就会生硬许多。

西南等穷乡僻壤的南人,这些地方的南人,可不会南人认为他们也配叫南人。”

反正建政这玩意只是提出自己的设想,又不会真的这么做。

按照他想要搞点丞相制度就提前数年规划,那整个迁都的事情,一直都在规划也在情理之中。

在元朝这些南人都当不得什么大官,即使是南方这块地界,也多是北人骑在他们的头上。

胡惟庸立马否定了这个打算,毕竟天子都派王布犁在南京城外去寻合适的陵寝,如何能迁都!

如今大明的首都还没有确定,只不过默认南京就是京师了。

那边蒙古人连年作乱,正好叫他们放放血,相互对抗折磨,岂不是更好?

你看老朱要是没有耳聋眼花,这些南人敢搞这档子事不?

王布犁的一句话惊得老朱自己个都放下手中的奏章,然后盯着王布犁。

朱元璋长长的叹了口气:“就江南这帮人,他们不是真心忠于咱的啊,对于此事咱很是头疼。

只不过这股子怨气在老朱时期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咱能顺利北伐,也是取了个巧。”朱元璋哈哈大笑两声,看向王布犁的眼光颇为赞赏:

“南人北治,也是一招好法子。”

只不过朕有个很深的谋划,不足为外人道,你且先受点委屈吧。

胡惟庸见目的达到了便也没有多言语。

()

这批人更是干劲十足,他们尚且年轻,太子也年轻,但终究是储君,未来太子要提拔,肯定是优先这批人呐。

反正不管怎么内乱,都得是咱老朱家的子孙。

“历朝历代把帝国的首都定在南京是没有前途的。”

这个点就是胡惟庸。

大明目前的方针就是死命的吸江南地区的血,才能维持更好的运转。

你从南往北打,很难打得过北方人的。”

朱元璋却看向一旁的王布犁:“布犁,你觉得应不应该迁都?”

“胡惟庸,朕是有迁都的打算的。”

平时懒懒散散的,一问他事吧,他都给你往大了说。

所以才会在王布犁面前给他推波助澜一把。

总之这群人是不得不防,必须得给他们整的没脾气了,最好让他们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这口锅,胡惟庸直接给他们扔了过去。

就算是老朱大力清除朝中的淮西集团以及浙东集团的势力,可是在他临死前两年,南人就敢搞出来南北榜这种活来试探老朱。

目前而言,不仅仅是要废除丞相制度,更是要搂草打兔子,对付江南那批人。

这个汪广洋也不是一个好对付的,看来今后还需再敲打敲打他。

他一直都想要迁都,否则也以后也不会让儿子去亲自督办此事。

王布犁指了指四川的方向:“北方的汉人也会被那些游牧民族裹挟,一同南下作战,双方之间的农耕差距会越来越小。

朱元璋瞧着地图指着更北方道:

再加上老朱本就是忽悠那批江南地主们上了他的贼船,如今全被他骗了,谁心里没有怨气?

结果王布犁搞了这么一出,虽然摒弃了他们最大的优势,但总归是有了做官的出路,没有被胡惟庸这帮淮西集团给堵死喽。

毕竟老朱也不是所有人都要。

而站在另一旁的朱标也是有些发懵,他爹与王布犁什么时候沟通过这种内容了?

“咱是觉得大明的国都应该往北方走一走。”

朱元璋是不放心北方有一员手握重兵的大将驻守的,搞不好就会成为安禄山。

也就是女真人带着刀子来了之后,杀的人头滚滚,又能在江南顺利收上税来了。

王布犁也并不否认,他只是询问:“太子哥举这段例子是想要证明什么?”

“陛下,何出此言呐?”

更不用说什么塞外去填充人口了。

大明中后期对于江南地主们就收不上税了,更不用说后期更需要银子的时候。

“陛下,话虽如此,但是如今整个大明的重心可都在江南,若是着手迁都,对于江南地区的掌控力就变弱了。”

王布犁指着南京的位置:“其实定都此处,还有一个极大的隐患,那就是万一将来蒙古人再次强大起来,丧失华北等地。

朱元璋也是颇为认同的颔首,经过科举选出来的官吏,他实在是太失望了。

“嗯。”

“可是我爹他就是从南往北打的。”

之前他都没有往外说,更是没有人能够参透。

朱标轻微摇头,大明军队北上的速度极快。

那些隶属于大元的蒙古底层人,自己个都喜迎王师的到来。

或者说是懒得结党。

“陛下,汪广洋确实不是常人。”胡惟庸顿了顿又开口:

“可是那些江南士人也不是能被轻易抓住过错的,无法惩治他们。”

现在朱元璋把他调回来,就是一个想要继续重用他的信号。

()

胡惟庸有些诧异,难不成陛下又想要回凤阳那个老地方?

那有个屁啊!

不对。

朱允炆身边大多都是南人,他们怎么可能会保证北人的利益?

现如今王布犁说的这个去北方历练的法子,他总觉得是可以去试一试的,才会大力支持。

“陛下,臣也有所耳闻,那宋濂等人都想要重开科举,对于驸马挑选许多读书种子前去北方历练,颇为不满。”

偏偏你听完之后还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故而对于朱元璋的询问,胡惟庸下意识的以为是对淮西集团的敲打,他故作认同的道:

出主意是出主意,但是要做事的话,还得有人顶在前头。

可光是“自己人”这一方面,胡惟庸与王布犁二人都有各自的见解。

哪有内地人口不够,就先往外长城外迁徙的。

“整个地理环境表明了北方牧区拥有南方没有的低成本产马地,若是与农耕区稳定的生产力相互结合起来。

一旦这么做,那就全都成了蒙古人的奴隶,或者给他们提供一大批紧俏的生活物资了。

至少读书在当地稍微有些名声的,才能被叫来南京吃皇粮有补贴的。

“今日朕在国子监当中待着,许多人都对这批学子的北上抱有极大意见。”

大明没有其余的经济依赖。

谁能跟皇帝是真正的自己人呐?

“得想个法子。”

南人一定会抛弃北人的,当然了这里的南人也仅限于东南沿海较为富裕的省份。

“哎,别说什么惩治。”朱元璋挥挥手:“咱是想要让他们离开故土,多往北方安家立业去。

就江南这块狭小的地方,有太多的人口了,反倒是辽阔的北方,数十里都不一定能见得到人烟,这如何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