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你给我详细讲讲科考中的科目呗?”乐乐不解的问道。
于乐耐心地娓娓道来:“科考共设七科,分别是秀才、进士、明经、俊士、明法、明书、明算。
1、秀才科,考有关治国方略的策文五道,以文理粗通达到上上、上中、上下、中上这四等为及第。
2、明经科,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3、进士科,试三场,先杂文,次帖经,次再口试。所谓“杂文”,就是指考生当场按考题内容写作诗、赋各一篇
4、俊士:就是将书本上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类似现在的填空题。
5、明法科,主要考试关于法令的知识。
6、明算科,主要考试关于数学的知识。
7、明书科,主要考试关于书学的知识
这些考过后经主考人员评定,最后参加殿试,由皇上亲考。成为榜上有名之士者,则可成为朝廷官员。”
“真是麻烦,哥哥,那些没考中的人,就真的不行吗?我看未必吧!”乐乐的思维多数还是逆向的。
“诚然,世间之人,多有平日里才华横溢,举止得体,然一旦步入考场,却似星辰隐没于乌云之后,光芒尽失。这其中,或有命运弄人,机缘不巧;或有临阵之际,思绪纷扰,难以自持;更不乏因考试之重压,心绪紧绷,难以施展真才实学。总而言之,单凭一场考试便遽然判定人生轨迹,委实显得有些苛刻与无情。”
于乐心中不禁泛起往昔的涟漪,思绪飘回了自己参加科举的那段时光。那时的他,满怀壮志,却未曾料到,一场本应公平的较量,竟因皇帝安醇良的刻意刁难而蒙上阴影。被委任到川蜀的雅州会野之地,担任着一名微不足道的县尉。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安醇良之名,早已随着黄土的掩埋而淡出人们的记忆,唯有他,于乐,依旧在这片土地上坚韧不拔,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的传奇。而今的他,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卓越的才能,在朝堂之上大放异彩,赢得了百姓的敬仰与爱戴,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独一无二的东北王的存在。
如此看来,人生的价值,又岂是区区一场考试所能衡量?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前路坎坷,只要心怀希望,勇于前行,终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