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杨万里,一首《稚子弄冰》描写的一个孩童玩冰块的场景:“忽作玻璃碎地声。”
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北宋刻花蓝色玻璃瓶、玻璃球等玻璃制品,都是最好的证明。
只不过西方的叫玻璃,华夏的叫琉璃。
按照赵昺的思路,搭建一个玻璃窑,找到各种原材料,石英砂、石灰,和纯碱,按照6:1:1的比例把材料放入坩锅之中,再经过其他工艺便可以做出透明的玻璃。
透明玻璃的研制成功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无论是生物学、天文学、还是化学,都离不开各种玻璃器皿。
毫不夸张地说,玻璃推动了整个近代科学。
实验室里,郭守敬和一群炼丹方士正在一丝不苟,一脸懵逼地操作着。
至于华夏古代的方术自然指的就是化学,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
什么点石成金,什么是置换反应,还有赵官家说的什么元素周期表,实在是搞不明白。
众人一边认真观察着各种变化,通过各种玻璃管子搜集这各种气体,又把气体注入清水中。
众人枯燥地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实验。
有些实验看起来很是简单,却又充满了神秘感。
嗯,搞科学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赵官家竟然编纂了一本书,名字还很响亮,曰:《大宋格物学》,内容可谓包罗万象。
不过内容都属于一些比较简单的东西,可以说是一本基础科学教材。
算学,什么乘法口诀,除法,什么方程式,什么周长之类的。
这些对于郭守敬来说都是小儿科的存在,但问题是并不是人人都是郭守敬啊。
特别是赵昺用抬脚法计算鸡兔同笼问题,简直是犹如神助。
真快,比用画腿的法子快了不知道多少,真是方便而又快捷。
还有那种物物有理,就是赵昺称呼的物理。
着实令无数新科进士捉摸不透。
这不,科学院两名新科进士在那讨论着:“王兄,官家的《格物学》看了么?”
“不光看了,某还做了一个实验,用官家的法子,还真是省时省力啊,重物被轻易的拉了起来。”
“如此神奇?”
“哈哈,改日某亲自试给你看看。”答话的进士一脸自得。
经验总是要一点一点积累的,赵昺也不会奢求一下子就搞出来什么重大突破的成果。
至于说飞机、坦克,那是从来没想过的事情。
连个火冒都没搞出来,还搞什么灰机啊。
大宋皇家科学院工作繁忙,不但要进行科研,还要授课,特别是关于炮手的培训。
火炮手们简直是文盲的存在,真是把一代大科学家郭守敬难为得不轻。
为了教学,郭守敬直接把这群大老粗带到了新城外的一处木塔前,现场讲解如何测量高度,如何测量距离。
郭守敬讲得口干舌燥,嘴皮子都快磨烂了,至于说这效果嘛?
对牛弹琴……
牛曰:咱是耕地的,不是听你讲课的。
还有那种从一定高度丢下去一个铁球,问多少时间落地?
这又是啥玩意儿?不管是炮手还是学员集体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