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后装枪的设想(2 / 2)

俗称:“漏气。”

事实上,不管是火绳枪、燧发枪,甚至火帽枪也一样,都漏气。

后装枪则进一步增加了火药燃烧气体的泄漏量。

这便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前装枪大行其道的原因。

这个时间长达近五百年之久。

赵昺的火器也一个样,也不能改变“漏气”现象。只不过赵昺的火药性能更好,炼钢技术更加先进,从而一定程度弥补了气密性不足的问题。

这属于瓶颈,已经不是昌江制造局的问题了,而是任谁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赵士祯作为一名火器专家,擅长制作连发和后装火器。其原理并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受当时生产力水平所限,无法解决“漏气”的问题。

同样,西方的后装火器种类更是繁多,五花八门。为了解决“漏气”问题,有用拧紧一个螺丝来闭气,也有用闭锁后膛的方式来闭气。

其中闭锁后膛的方式基本上和后世的炮闩没有什么两样。

不管什么方式,依然无法保证足够的气密性。

这种情况直到1835年德莱赛栓动步枪的问世,才逐渐解决气密性的问题。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款制式栓动步枪,采用的是纸壳定装弹药。

这种定装弹药用纸壳包裹,最前端为弹头,中间为雷酸汞点火片,也就是底火,最尾部为发射用的火药。

发射的时候枪手只需要扣动扳机,释放枪栓内的弹簧使撞针向前撞击点火片,便可引燃弹壳里的发射药。

经过数年时间的不断改进,成就了大名鼎鼎的德莱赛M1841步枪。

德国佬制造的这款德莱赛M1841步枪属于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在靶场上,其每分钟射速达到了惊人的20发!并且在后来的欧洲战争中大放异彩,所向无敌的存在。

二三十年后,更加强悍的,并且使用了金属弹壳的维特利M1869步枪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强的王者。

赵昺紧握着制造局最新打造的米涅步枪,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此时的赵昺正仔细端详着手中的步枪,思绪仿佛穿越到了后世的金属弹壳时代。

明朝赵士祯的掣电铳也属于金属弹壳的范畴。

子铳本身就是金属制作的,只不过和后世的子弹有很大区别罢了。

但是其原理是一样的,都是把弹丸和发射药用金属“裹”在一起。

只不过子铳是没有底火罢了。

制造金属弹壳就需要有大量的黄铜,弹壳一般采用含铜60-70%的黄铜(铜锌合金)制造。

不管是青铜还是黄铜,都属于合金。青铜简单,黄铜太复杂了,以目前宋朝的技术,这玩意儿还真不好弄。

青铜多得很,华夏可是青铜器的老祖宗,从春秋时期技术就已经很成熟了。

至于说意大利出土的那些青铜器“文物”是个踏马的什么玩意儿。

啊呸,埋在泉水坑里两千余年连铜锈都没有。

简直就是小母牛坐火箭,牛逼上天了的存在。

一想到黄铜,赵昺又是一阵头疼,明朝之前,华夏的黄铜产量太低了。

黄铜拉伸性能和延展性都是首屈一指,拉壳的时候阻力更小,不容易卡壳。但是华夏缺铜,一般都是覆铜钢,这样从一定程度上既减少对枪膛的磨损,也降低了拉壳的阻力。

黄铜是铜锌合金,不过锌这玩意儿可不好提取,当温度达到225℃后,锌剧烈氧化。

从古钱币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先秦时期的钱币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呈青红色。

汉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为青铜铸造,青白中略带些淡红色。

明嘉靖以后,钱币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钱已经成为定制。

但这并不是说唐宋时期就没有黄铜。

黄金乃是财富的象征。而黄铜,金光闪闪的,俗称傻子金。

古代华夏把黄铜又称为“鍮”(tou,一声。)

唐宋时期,冶炼黄铜用一种叫做炉甘石的含锌矿物与铜共熔。在宋代便有记载:“用铜一斤,炉甘石一斤,炼之即成愉石一斤半。”

到了明朝,匠人掌握了还原金属锌的技术,用黄铜铸钱便成为了时代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