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罪臣之子(2 / 2)

张家本来家业非常大,但后来张信太爷爷跟太祖打了天下后,搬到了京城去了老家这边也就没留什么东西,除了每年回来扫墓做清明基本和老家没什么交集。但也亏了这样,所以这回张信母子遭难,老家人也没把他们当外人,还是好好的接济了一番。

当然,但从外面看的,张家还是很穷的,相对村里的茅屋土坯房,张信现在住的是他太爷爷的一个堂弟后人用来堆柴火的小屋子,摆一个床和垒一个锅就没空间了。

张信一进门刚好碰见了这一世的母亲李氏。李氏二十出头,少妇打扮,但眉梢还透露出几分大家闺秀的风范,如果不是干净的对襟窄袖背子上有补丁还真以为是哪家的大小姐。

“娘今年火叔给了我条鲤鱼,你拿去换盐巴吧”

原来平时张信拿回来的小鱼小虾小王八都会给母亲,让母亲拿去村口张贵家换点盐巴和针头线脑,而张贵则是村里唯一的货郎,平时都在附近几个村子转着,村里的妇人孩子都会拿鸡蛋鸭蛋、小鱼小虾跟张贵换一些盐巴、针头线脑。

今天也不例外,母亲李氏看着一斤多的鱼砸吧砸吧了下嘴还是忍住了,接过鱼就往外走了,而张信关上门从床底下拉出一个大陶罐把今天的5个铜钱放了进去3个这个大陶罐是家里日常用度的。而剩下的2个则放入一个小陶罐,这段时间张信已经存了500个大钱了,他是想今年秋闱结束后就去隔壁村读村学。听说那个村学的夫子以前中过举人,今年全心全意辅导女婿学习就停了几个月,要等秋闱之后才开学。

而张信现在都7岁了蒙学有点晚,还好被抄家时候母亲带出来了一些蒙学的书籍,张信本着繁体字的记忆,这些书每天都会翻看一下,自己也会拿树枝在地上练字。

因为他知道在这种时代识字和不识字是两种未来,识字大可以当官,小也能在一些大户人家或者商铺做一些重要的职位。

所以张信给自己定下每天写100字。开始在村里地上写字还会被其他小孩笑,但慢慢有的小孩也让他教着怎么写名字、认字。而他们的教材就是村里的族谱和族志。或许也是因为这样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张信母子特别好,不因其他张家可是村子设立几百年来出的第一个大官,现在家道中落了而已,说不定以后再次飞黄腾达了咋办。

不过张信自己却没有这样想过,他的想法是看看以后能不能去找个商铺打个工,最好未来能当个工头或者掌柜,这样家里也不用去劳作。自己到时候再找个勤俭持家的村妇那也是顶好的。

只是现在张信需要先把柴火劈一下,在拿点干树枝引火,晚上煮点粥,加点野菜,这就是一天的晚餐。其实午餐也都这样。不过这时候的老百姓还不兴吃早餐。

张信很麻利的劈好几块柴,又捡了一些干树枝,加入一些木屑和干树叶点燃烧锅。

米缸中拿出半斤米,简单淘洗两次,倒入锅中,放入几大瓢的水。于是就大火烧开会,中午煮粥。

正在煮着的时候,母亲李氏回来了。

“虎儿,我回来了。今天去的时候正好碰到张贵回来了,那条鲤鱼跟他换了半斤两的盐,走的时候他家还给了几根野菜,晚上我们做野菜粥”(这里按照一斤十六两,盐价按照宋史中的盐价每斤40文来计)

“娘,不只是野菜粥,我在卸货时候还捡了几只河虾,怕人看到一直装衣服里面刚下到粥里面了”

“虎儿乖,娘感觉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就是不知道你爹在千里外的渝州怎么样”

“娘,我爹还不到三十,还是年轻小伙子呢没事的。”

“我朝对配军一向严苛,就怕你爹受委屈”

“娘你放心吧,我爹是勋贵,而且有救回尸首的功劳,等过几年皇上消气了就会放爹回来,渝州那边的人也要防着我爹东山再起,肯定不敢怎么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