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未成年人认为司法保护就是免死金牌(1 / 1)

人类行为学 月关来庞 645 字 6个月前

1.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现状

在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机制日臻完善,旨在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引导他们回归正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司法保护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部分未成年人误认为,司法保护就是一张免死金牌,使其在犯罪过程中产生了侥幸心理。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率,加大了社会治安风险。

2.侥幸心理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影响

侥幸心理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心理诱因。他们误认为,由于年龄较小,法律不会对其严惩,即使被发现,也能轻易逃脱制裁。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在犯罪过程中,不顾后果,肆无忌惮。然而,这种侥幸心理使他们在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远。

3. 司法保护并非免死金牌的含义

尽管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提供了特殊的司法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可以借此享有免死金牌。司法保护的核心目的是给予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而非包庇其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会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现等因素,依法予以处罚。这也意味着,未成年人在犯罪时不能依赖司法保护作为逃避法律责任的借口。

4. 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措施

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特殊保护措施,旨在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这些措施包括:一是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分流处理;二是对弱体未成年人群的保护。

5. 消除侥幸心理,强化未成年人法治教育

要消除未成年人的侥幸心理,首先需要强化他们的法治教育。法治教育是提高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重要途径。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参与,将法治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学习和活动中。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让未成年人深入了解法律知识,认识到法律的红线,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摒弃侥幸心理。此外,法治教育还应注重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6.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消除未成年人侥幸心理中的责任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家长应当加强对子女的法治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教育子女遵纪守法。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社会各方面也应承担起消除未成年人侥幸心理的责任。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法治教育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社会各界要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法治教育的平台。

总之,消除未成年人的侥幸心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法治教育,培养未成年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让他们认识到司法保护并非免死金牌,从而减少犯罪行为,共创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