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九月份的东北天气还算清凉。
金秋岁月,每年一度的检兵时间正如火如荼的展开。
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沈阳某县一农村家...
“我知道了,老妈”
一少年高声呼喊着,惹来左邻右舍的观望?
东北风俗就是这样,左邻右舍之间院落紧挨着院落。
相邻比较近,彼此之间交流较多,一抬头都能看到彼此院落的一切事情,之间有什么事招呼一声就可以。
大声的呼喊,打断了这清晨的宁静!惹来左邻右舍之间的张望!
只见一院落走出一少年,身材英姿挺拔,高大威猛、出生在东北,多数青少年虽未长成,却也人高马大。
少年俊俏的脸颊中带着一丝邪气,只是俊俏的脸庞还未脱下幼嫩的气息,显得略微不成熟。
这也难怪,虽然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毕竟农村的孩子没有见过大的世面。
懂事虽早,毕竟还是个孩子而已。
少年一边走嘴里一边叨咕着什么,细听之下说的是。
“天天催,天天催,非要那天把你宝贝儿子催死不可”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少年完全是被老妈从被窝里拉出来的。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毕竟少年还是比较孝顺的,也不愿违背父母的意愿,只能心有不甘的离开家。
“萧小子,这么早起来是要去检兵吗?”
刚离开家门,迎面站着几位中年妇女。
以东北话来说就是一群老娘们儿在一起有一句没一句的瞎唠嗑。
无非是一些东家长西家短的话,说话的是邻居家李叔的媳妇,见少年从家里出来随口问道。
“是啊,李婶和几位大娘没事唠嗑呢啊?”
少年连忙回应。
少年虽无心当兵,不过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更是让父母脸上有光,少年这才毅然决然的选择报名参军!
那时崇尚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大街小巷早已拉满了横幅。
少年名叫箫文龙。
今年刚满十八,因为在学校游手好闲,每天除了打架就是逃课,学校三天两头的找萧文龙父母去学校聊天。
萧文龙父母一看这样下去也不行,孩子又无心上学,如果再任其混下去早晚进号子的料。
没得办法,眼见儿子年龄也老大不小了,怎么说也得找个好的去处管理一下这个“不孝子”
正好国家在大力支持参军,老两口一商量,不如让儿子去部队锻炼一下。
都说部队是所大学校、大熔炉,如果真的能够参军入伍,再不济,待上两年,好好的锻炼一下,回来也差不了哪去。
至少回来找个好老婆肯定不成问题。
何况,有部队约束管教,老两口也能放心不少!
当时的社会,不止是萧文龙的父母是这种思想,而是很多父母都是如此想法。
当初很多的父母基本都是这种想法,子女在家过于顽劣,管理不了,扔进部队去,让部队管理。
如果运气好,在部队里鲤鱼跃龙门混好了,能够留在部队,一家人都光荣。
再者有的父母将部队当个跳板,回到地方安排个好工作,或者进政府部门当个公务员什么的,至少一辈子不愁吃喝。
当然,当初也只有市级以上,才会有安置卡,北方农村没有那个待遇。
萧文龙虽然在外因好打架而名声恶劣,可在家却是个大孝子,在村里也是个好孩子。
所以,村里的大人对萧文龙印象都不错。
不过也正是因为萧文龙打架成性,从而练就一番好的身体,或者说,是好的打架功底。
李婶笑呵呵的说道:“萧小子,你一定要好好争取啊,检兵的时候有点眼力见,给人家领导上上烟啥的,记住了啊\"
\"一定要给你爸妈,给咱们村挣点光,如果真能被选上,回头婶给你炖只小母鸡补补。”
“那是,一看咱们萧小子就是那块料,看这身板、看这长相、看这小嘴,就算别人当不上,萧小子肯定也能当的上”
\"加油\"
其他众人上前七嘴八舌的跟着说道。
“嗯,你们放心吧,大娘婶婶们,我会尽量的。”萧文龙一边回应着,一边逃也是的挤出包围。
\"这孩子,看着就机灵\"
虽然所有人对自己抱着期盼,同时也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
萧文龙心里清楚,这些事不是自己能决定的。
该是自己的跑不了,不是自己的强求不来,只能说尽量,一切随遇而安的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