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埃德蒙的建议,艾格隆倒是非常理解,毕竟,以官方角度来说,如果先发话,就有着“定性”的主动权,事前主动说出(部分)真相,总比小道消息和谣言满天飞要好。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现在情况并不算太糟糕,造反作乱的人掀不起太大风浪,所以越是公开消息,越是显得帝国政府游刃有余、尽在掌握,也免得其他地方发生不必要的骚乱。
“那么,还有第三条吗?”艾格隆虽然心里已经认可了对方的意见,但是他不置可否,而是又追问埃德蒙。
“第三条……”埃德蒙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很快做出了答复,“我建议您,尽快把巴黎的事情安排妥当,然后您带领近卫军亲自前往旺代,以此来同时彰显您镇压叛乱的铁腕、以及安抚民众的慈悲。”
小主,
自从艾格隆登基上台之后,为了换取元老们的支持,他把政府交给了塔列朗亲王,把陆军交给了苏尔特元帅,而这两位元老也确实不负重托,帮助他稳定了国内局势,让帝国平稳地建立了统治。
但是,以艾格隆的性格,必然是不可能完全信任这两个反复横跳过的老东西的,所以从登基的时候开始,他就一直在重建和扩编近卫军,以此来作为自己的亲军,保卫皇室安全、牵制习惯了骄横的元老和军头们。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还把自己的青年亲族(包括义兄欧仁亲王的两个儿子)都塞进了里面充当军官,而这也确实是欧洲几百年的传统,别人也不好说什么。
不过,他毕竟登基时间尚短,而且为了保持近卫军的战斗能力,扩充自然也不能太快,只能慢慢从各地驻军吸收精锐,所以到现在为止,整个近卫军的编制扩充到了两个掷弹兵团和一些骑兵和炮兵序列,总规模也只有四五千人左右。
不过艾格隆也不着急,反正他和两位“元老”之间又有合作又互相牵制,他可以容忍他们两个的专断,但是他们也必须同意艾格隆为自己增加筹码,自己只要不把事情做得太激烈,他们也只能默认。
没有互相信任的三个人,却因利益而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
所以,他只需要在不动声色当中完成这些就好。
“你认为当地驻军不足以解决这些跳梁小丑吗?”艾格隆反问。“就我们得到的情报来看,当地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动乱,只是一小撮死硬的保王党在闹事而已——而且苏尔特元帅已经早有计划,只要他一声立下,几个在预设集结点集结起来的部队就足够荡平旺代了……”
“我的判断也同样如此,陛下。”埃德蒙轻轻地点了点头,但是很快,他又继续说了下去,“但是,平定叛乱本身并不足以增加您的威望,反而会让外界觉得您的统治并不牢固。所以,我认为您应该现身在那里,并且向世人证明,绝大多数国民都站在您一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杀戮的规模越小,就越是证明您深得人心,更证明波旁王家气数已尽,哪怕是过去最忠贞的地方,都已经放弃或者远离了他们……一个在巴黎等待胜利的皇帝,不如一个在旺代施加慈悲的皇帝。”
埃德蒙说话一如既往的直言不讳,并没有因为顾及艾格隆的颜面而闪烁其词,而艾格隆,也对埃德蒙的话深以为然。
事实上,他自己在回来的路上就已经这么考虑过了,甚至他想的比伯爵还要多。
这是他登基之后的第一场武装叛乱,无论它的规模到底多大,它势必会成为一个爆炸性新闻,并且被那些本就对自己心怀不满的国内外敌人们所利用,挫伤自己的威信。
而如果自己因为苏尔特元帅的运筹帷幄而平定了叛乱,那么难免会有人讥笑自己是躲在元帅后面的小孩儿,而一贯强势的苏尔特元帅,也势必会因为这一番“擎天保驾”的功劳,而越发不可一世。
自从登基以来,艾格隆放手让苏尔特元帅掌管陆军,而他也一点也不客气,掌权之后就开始大肆搞军内清洗。
这一方面固然对艾格隆有利,毕竟那些倾向于保王的军官都被赶走了;但另一方面来说,他却也不愿意陆军变成苏尔特和他“门人”们的一言堂。
所以他登基之后,一边默认苏尔特元帅大肆提拔亲信,一边自己也在默默地重建近卫军、并且暗自笼络和提拔非苏尔特派系的高级军官。
这不是说他害怕苏尔特造反,而是作为皇帝他不能容忍权力的“失衡”,哪怕他需要苏尔特为自己充当定海神针,他也必须牵制苏特尔元帅的权力。
而现在,如果让苏尔特元帅一人包揽并且解决此事的话,显然就有点失衡了,到时候他趁势又来一波“鸡犬升天”,就会破坏艾格隆心里制定好的计划。
而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既然如此,那不如早点让自己亲自完事,让别人再也无法以自己的“恩人”自居。
艾格隆从来不惧怕任何正面挑战,更何况是早已经“过气”的波旁王室?
“你说得对,埃德蒙……我们想到一块儿去了。”于是,艾格隆面露微笑,然后赞许地向对方点了点头,“这是对我的挑战,而我应该应战,我不需要假手于任何人——这些跳梁小丑我很轻易就能踩死,而且我会让那里的人们为我欢呼的,他们如果厌恶了流血,他们就应该对我欢呼……”
顿了顿之后,艾格隆又补充了一句,“艾格妮丝我也准备一起带过去,上次我们经过的时候,那里的人们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