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传奇的“作死”之路,成就了一句“中二少年”的口头禅(2 / 2)

皇甫嵩也是实权派将领,各方面都压过董卓,一句话,交出兵权活,不交死。董卓这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带着五千小弟往并州慢慢晃荡。为什么晃荡?他在等时机,听说灵帝马上就死了,新旧交替就是时机,他的根基还是凉州,所以到达河东后他就不走了。从这我们能看出来,董卓绝对不是莽夫,而是有着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

董卓等到了机会,灵帝死了,何进和董卓想要诛杀宦官,招董卓进京。何进何董卓,因为董卓不属于士族,袁绍也想董卓来,因为董卓是袁氏的门生。

机会就这样落在董卓头上,但光有机会不够,董卓早就想好了,不管谁拦着,这次一定要捞够好处,增加话语权,以后不能随便让人支配了。所以后来何进反悔并派种劭两次阻止董卓前进,董卓都没太搭理,把部队带到了洛阳城二十里外的夕阳亭,静观其变。

洛阳城里的滚滚浓烟,让董卓知道肯定出事了,他带着队伍就往洛阳跑。他的政治敏锐力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找到小皇帝,再不济也是个护驾之功。

当董卓从北邙山接回少帝和陈留王,返回城内时,太尉崔烈等大臣一致反对董卓带兵入城,董卓哪里肯听,一句要保护皇帝就进来了。这些个大臣仓促之中,拿他没有办法。

入城后的董卓发现,城里已经乱成一锅粥了,连个真正主事的都没有,好像自己有机会啊。他担心城内还有那么多兵马,如果稳定下来了,他带来的这些人未必能控制局面,所以想了出晚上出城、白天进城的办法,让洛阳城里的人以为他的队伍每天都在壮大,都害怕了。

这个时候,何进和他弟弟何苗都死了,他们的手下没地方去,董卓以前大气的好处就显现了,大家都说投董将军没错,这下董卓的力量是真正强大了。

还有不怕死的,史丁原带着并州军就在这里,如今他是执金吾,负责洛阳城和皇帝的安全,他瞧不上董卓,让董卓别乱来,气的董卓牙痒痒,但又没办法,他吃不下并州军。

董卓没有气馁,他在并州打过仗,知道并州军还得是吕布说了算,吕布他认识,一顿忽悠和允诺,吕布成了他义子,丁原死了,并州军也是他的了,整个洛阳再也没人能和他对抗。

这个时候的董卓当上太尉,已经达到了人生新高,但长期的野性和对权利认识的扭曲,让他走上了作死之路。

他废了少帝,立陈留王,就是后来的汉献帝,自己又当了相国,把家里的亲朋好友都拉过来当大官。董卓这种典型的暴发户心理,让他迅速膨胀。

但董卓是聪明的,他让侄子掌控部队,让女婿带兵在外互为支撑,最重要的是他控制了武库。

武库有什么用?汉朝跟现在其实差不多,武器装备都放在武库里,平时也就些值勤的小家伙事在外面。就好比我们看香港警匪片,飞虎队出发前都要去武器库领枪支装备的,没这些怎么打?所以董卓控制了武库,就让其他人很难武装人员反抗他。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亲自带人去占领武库,也是这个原因。

董卓还知道收买人心,为党锢之祸中的陈蕃、窦武等人平反,大量征召和选拔名士为官,蔡邕、荀爽、韩融、陈纪、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等人都在列,甚至连和他作对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也予以重任。

其实到这里,董卓最多就是权臣,历朝历代都有。如果他安心当个霍光,他的传奇可能会一直下去。但董卓选了另一条路。

他性格残暴,杀人如麻,以前和他有过节张温等人,统统搞死。纵兵杀害无辜百姓,毒死废帝刘辩。淫乱公主和宫女,据说连太后都不放过。让吕布等带人挖墓取宝。最后放火烧了洛阳,带人去了长安。

这一通操作下来,彻底失去的民望和士家的支持,大臣们也害怕他,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反抗。

董卓最后死在王允和吕布联手之下,很多人说如果董卓把貂蝉给吕布,是不是就能如愿。其实这也是无稽之谈,董卓的死是必然的,当他犯下那些罪行的时候,天下就容不下他了。

董卓,还有那个时代的很多人,都是悲剧。原本他应该是边地的英雄将军,为人所传颂,但他的命运,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发生了改变,这不是少数人的悲哀,是整个时代的悲哀,是信仰的缺失,是混乱和无序下的人生百态。

董卓临死的时候说出一句“吾儿奉先何在”,成了现在很多人的口头禅,特别是一些中二少年,动不动就在人群里喊上一句“吾儿奉先何在”,然后被一群人围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