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兖州诸县都跟着吕布,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县、东阿。靠着三座城和吕布周旋到曹操回军。
第二次,是曹操想先打徐州,再打吕布。荀彧告诉他,先打徐州后方不稳,粮食都没办法收,最终就是徐州打不下来,兖州也没了。建议他先收粮食打吕布,再讨伐袁术,控制淮、泗地区。曹操听了,赢了。
荀彧帮曹操规划未来,迁都迎汉献帝来许都,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制定交好关西诸部,先打吕布和张鲁,最后与袁绍决战的方针,让曹操得以安心抗袁。
第三次,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前想要撤军,被荀彧拿刘邦和项羽为例劝阻。在曹操官渡之战胜利,想要先打刘表时,他及时制止,让他先平冀州,再趁胜打荆州。曹操听了,赢了。
曹操打荆州之前问计荀彧,荀彧教他直取宛、叶二县,曹操听了,刘琮直接投降。
可以说曹操的基业,从打到守,荀彧居功至伟,每次关键节点,都能拿出正确的建议。没有荀彧,曹操不可能平定北方,占得天下大势。
抛开曹操来说,荀彧是汉朝丞相。向曹操推荐的荀攸、钟繇、郭嘉、戏志才、陈群、杜袭、杜畿、严象,都是曹魏的谋臣、功臣和重臣。人才是本,荀彧交给了曹操本和方向,是张良和萧何的合体。
诸葛亮呢?他对蜀汉的建立和稳定发挥的作用,也是关键性的。
刘备四十多岁还四处碰壁,直到隆中对,诸葛亮提出拿荆州,取益州的三分天下之策,他才被打通任督二脉。
除此之外,诸葛亮最被人们称道的是他的内政能力和北伐,蜀汉在他手上井井有条,平定和安抚少数民族,以一州半之地数次北伐。
诸葛亮是蜀汉丞相,但刘备打益州是庞统,打汉中是法正,这些人都不是诸葛亮推荐的。细想一下,诸葛亮向刘备推荐了多少人呢?确实有限,不然也不会把自己累死。
第二局,荀彧胜。
最后说抉择
为什么单独把这个列出来呢?因为他们的一生都是在做抉择。
荀彧的双重人格,表现在哪里?他认同曹操,帮助曹操取得了胜利,这是他做为一名士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当他知道曹操的真实想法时,他又陷入矛盾,忠于汉室,还是曹操,感情上很难选,最终他选择汉室,选择了死亡。
荀彧的选择是主动赴死,为了一个气数已尽的汉朝,他尽力了。最终将士族的接力棒交给司马懿,可能也想着他能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吧。只是没想到他死后,曹丕代汉立魏了,司马家也代魏立晋了。
诸葛亮在刘备托孤后,举起复汉的大旗,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他内心可能知道没希望,但他的抉择就是不辜负。诸葛亮从出山开始,一生都交给了刘家,没有保留,连死都是在北伐的路上。他确实没辜负刘备。
大家都为诸葛亮的眼泪而伤心,其实悲情的还有荀彧,他们的死都是伟大的。但荀彧的主动赴死,和诸葛亮的不辜负,其实境界是不同的。
第三局荀彧胜。
荀彧胜,不是说诸葛亮不行,相反在各方面基础都没有荀彧强的情况下,诸葛亮能做到这样,也是极不容易的,他的不辜负就是一段传奇,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爱上诸葛武侯的原因。
我们同样不能忘记,还有一个叫荀彧的人,为了汉朝,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最后用命去为大汉换一丝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