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借贷纠纷(1 / 2)

侦探秦仁杰 朱冰 2039 字 1个月前

熊加良家境一般,他虽然口才不错,但做事总是眼高手低,在村里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后来在袁淑芳的热心介绍下,找了一位来自云海省的远方女孩做老婆。

结婚那天,作为大媒人的袁淑芳自然被熊加良请来帮忙,婚礼搞得热闹喜庆。可是新婚的快乐很快被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困境冲淡。

熊加良自视甚高,手无寸技之长,又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他老婆只好去广佛省打工,熊加良在家照顾两个孩子。

熊加良在结婚和经济紧张的时候,曾两次开口向袁淑芳借了五千块钱。后来他拿不出钱来还,便开始频繁地到袁淑芳家帮忙,特别是袁淑芳老公病死后,熊加良更是成了袁淑芳的得力助手。

袁淑芳家修建房屋,田里劳作,药房取药,熊加良都会主动请缨,俨然像一个免费长工。

几年来,熊加良想以这种兔费劳动的方式还清那笔五千元借款,甚至还认为自己的付出远远超过了借款金额。

然后,一场意外变故彻底改变了熊加良和袁淑芳之间的关系。有一天,袁淑芳把熊加良叫来,要求他归还五千元借款。

熊加良听了袁淑芳的话后感到震惊和愤怒,他认为自己多年来为袁淑芳家的付出足以抵消了借款。但是碍于当初写下的五千元借条,熊加良答应在十月底前还钱。

当熊加良还清借款时,袁淑芳另外拿出五百元给他说:“这笔钱,作为你这些年帮忙的酬劳费。”

熊加良觉得袁淑芳是在侮辱他,这么多年他辛苦为袁淑芳做事,只值五百元酬劳费吗?他把袁淑芳给的五百元钱扔在地上,愤怒地表示与袁淑芳恩断义绝。

可是,熊加良和袁淑芳的恩怨并未结束,江龙村里很快传出流言,说袁淑芳给熊加良钱是买药吃,买棺材板,这些谣言犹如一把把尖刀,深深刺痛了熊加良的自尊心。

熊加良在村里很快就抬不起头来,他为袁淑芳家辛苦劳动这么多年,得来的却是五百元报酬不说,还要忍受村里人的议论。怨恨在他心里如野草般生长。

熊加良把村里的流言蜚语归咎于袁淑芳,如果不是袁淑芳提还钱,给他酬劳金的事,就不会有那些流言传出来。怨恨在心里积蓄,最后酿成了一个可怕的念头。

十月十七日深夜,熊加良偷偷潜入袁淑芳家中,拉下了她家的电闸开关。随手拿起一块砖头,悄无声息地走向熟睡中的袁淑芳。

在漆黑的房间里,熊加良高高举起砖头,狠狠地砸向袁淑芳的头部,直到袁淑芳彻底不再醒来才罢休。随后,熊加良摸走了袁淑芳放在床柜上的手机。

三天后,他用袁淑芳的手机给梁国栋打了一个电话,同时也给江龙村一位罗姓打了同样一个故意不说话的电话,试图在村里引起恐慌,绕开警方的注意力。

可是让熊加良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打的那些诡异电话,引起了神探的怀疑,从而确定侦查方向,最终侦破此案。

这起凶杀案是因为一桩普通的借贷纠纷,犯罪嫌疑人因为自尊心作祟和流言蜚语的影响,最终酿成了一场无法挽回的惨剧。

秦仁杰将案卷整理好后,亲自交给大理警局局长,然后带着两名助手返回东海省警厅,准备侦查下一个疑难大案……

马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东海省黄州市黄江边一个水文站内。

水文站工作人员王杰刚来上班,迎面跑过来一个气喘吁吁的老人。

那个老人一见王杰,便用手指着身后的黄江大桥大喊道:“那边,那边,大桥下有一具尸体。”

熊加良家境一般,他虽然口才不错,但做事总是眼高手低,在村里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后来在袁淑芳的热心介绍下,找了一位来自云海省的远方女孩做老婆。

结婚那天,作为大媒人的袁淑芳自然被熊加良请来帮忙,婚礼搞得热闹喜庆。可是新婚的快乐很快被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困境冲淡。

熊加良自视甚高,手无寸技之长,又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他老婆只好去广佛省打工,熊加良在家照顾两个孩子。

熊加良在结婚和经济紧张的时候,曾两次开口向袁淑芳借了五千块钱。后来他拿不出钱来还,便开始频繁地到袁淑芳家帮忙,特别是袁淑芳老公病死后,熊加良更是成了袁淑芳的得力助手。

袁淑芳家修建房屋,田里劳作,药房取药,熊加良都会主动请缨,俨然像一个免费长工。

几年来,熊加良想以这种兔费劳动的方式还清那笔五千元借款,甚至还认为自己的付出远远超过了借款金额。

然后,一场意外变故彻底改变了熊加良和袁淑芳之间的关系。有一天,袁淑芳把熊加良叫来,要求他归还五千元借款。

熊加良听了袁淑芳的话后感到震惊和愤怒,他认为自己多年来为袁淑芳家的付出足以抵消了借款。但是碍于当初写下的五千元借条,熊加良答应在十月底前还钱。

当熊加良还清借款时,袁淑芳另外拿出五百元给他说:“这笔钱,作为你这些年帮忙的酬劳费。”

熊加良觉得袁淑芳是在侮辱他,这么多年他辛苦为袁淑芳做事,只值五百元酬劳费吗?他把袁淑芳给的五百元钱扔在地上,愤怒地表示与袁淑芳恩断义绝。

可是,熊加良和袁淑芳的恩怨并未结束,江龙村里很快传出流言,说袁淑芳给熊加良钱是买药吃,买棺材板,这些谣言犹如一把把尖刀,深深刺痛了熊加良的自尊心。

熊加良在村里很快就抬不起头来,他为袁淑芳家辛苦劳动这么多年,得来的却是五百元报酬不说,还要忍受村里人的议论。怨恨在他心里如野草般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