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来燕云,头给你薅一地
一支迷路的宋军。
如果抛开他们身上的汉军甲胄和头顶汉军旌旗不谈的话,从底层士卒到中层军官再到高层将帅,大部分人原先确实是宋人,但某些东西已经不同了。
刘陵在有条件的时候一般是自己带兵,但用兵则交给有经验有本事的,征战时基本上全权放手,自己只负责维系后勤,让前线兵马没有后顾之忧。
但种师道在大宋经历了数十年的社会毒打,刚开始率领汉军的时候处处谨慎,每隔两天都要给后方派信使呈递亲笔书信,详细写每一步计划,最后还要请求刘陵的同意。
这样一来,行军效率大大降低。
两人之间的交流大概是这样的:
种师道:末将已行军至黄河,(接着是对黄河风景的大段描写),哨骑已探至北面二十五里,(此处详细引申历史典故和当地的风土人情)。
差不多洋洋洒洒水了大几千字后,他才开始写部署和进军方略,最让人抓狂的是,通篇只有最后几百字是最有用的,而且确实还有条有理。
刘陵批复:只有末尾写的很好,下次不要再写这么多了。
两天后,还是同样的书信送来,种师道大概是从上次的回信里得到了启发,所以大幅扩充了前文。
种师道:前军曲端汇报已至兀剌海城,哨骑探知夏军已经出城(大段废话,景物描写,风土人情),(然后还是废话,废话,废话),最后才是出兵计划。
因为前军大半都是原先北伐的宋军精锐,在经历过先前草原和金人的大战洗礼后,这些宋军将士快速融入汉军体系内,再加上汉军将领一惯都是能打的,钱粮给的足,兵甲样样不缺,上下一心,战斗力很高。
原先汉军北伐的势头很猛,军中到处都是打过长城攻灭金国的声音,但就是因为泽州和中京周围坚城关隘实在是太多,以至于汉军提前班师。
几次写信回信后,刘陵只能保持住最基本的素质,种师道大概也摸清了汉王的脾气,之后才敢慢慢放开手做事。
但最让人忧虑的还是兀剌海城,因为当地俘虏都说那是一座坚城。
三月的天死气沉沉,虽说这块地区在后世有塞上江南的美称,但时不时翻脸的黄河,再加上连年爆发的战乱,让当地人的脸时常和天色一样变化。
沿着黄河一路向北,沿途时常能看到隶属于夏国的部族和一些小城乃至于堡寨,曲端率领前军边走边拔钉子,城内夏军投降的速度比曲端进军的速度还要快。
再者,就算攻下了兀剌海城,夏人的晋王也很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率军赶来。
刘陵批复:下次不要他*的写这么多,最后几百字就够了,方略很好,前军各部将领认可即可施行,派人汇报可以,但不用等本王同意才动手,慎勿贻误战机。
“报!”
刘陵放下笔,一边揉着发酸的眉心,一边伸手接过军报,上面除了汇报大军进军路程外,还补充描述了兀剌海城的一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