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金77银78”(1 / 2)

由于恢复高考后,报名人数太多,今年的高考跟以前不一样。

大部分地区是放在冬季考试,有的地区人多高考还分初试和复试两次进行。

11月28日至29日进行初试,12月23日至24日进行复试。

而京城地区的高考是,12月10日—12月12日期间。

今年的高考,考生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

凡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报几所学校和学科类别。

11月15日,设在刘家庄高级中学的高考报名点就开始报名工作。

刘家庄高级中学决定,在高二学生中挑选十几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和高三的学长一同报名参加了这一年的高考。

(PS:刘家庄的高中是三年制,有的地方的高中是两年制。)

刘淑贤也是刘家庄中学首批参加高考的在校生之一。

按照刘之野的意思,考上了最好,考不上也没关系,就当体验一下,来年再考就更加稳妥。

刘之野并非鲁莽行事之人,他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因为,刘家庄的学生与其他地方的学考生不同。

在刘家庄学的校里,孩子们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学生们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资源雄厚,让他们在学习上积累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刘淑贤,在她姥姥崔教授以及爷爷刘竟斋的悉心辅导下,她的学业更是突飞猛进。

这几个月来,她的成绩在学校里一直名列前茅,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刘淑贤对于提前参加这次高考,显得信心满满。

这次高考的内容对她来说颇为有利,仅涉及数学、语文、史地、政治四门科目,总分四百分。

京城地区的文科还有加试外语一门考试。

这样的考试范围,无疑为她减少了不少压力。

数学和语文,一直是刘淑贤的拿手好戏,打小便在这两门学科上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至于史地和政治,虽然不像数学语文那样游刃有余,但她也下足了功夫,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将知识点牢牢记在脑海中。

参加这次高考的考生后来才知道,他们今年的高考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也丝毫不夸张。

此次高考竟然有570万人报名参加,最终才录取27.8万人,录取率接近4.9%,差不多每29个考生中,仅有一个人能考上大学。

其中这27.8万人中,还包括了4万名各类大专班录取的学生,创造了自打52年夏国实行统一高考以来最低的录取率,也是夏国有了现代大学教育之后的最低录取率。

这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次高考。

“金七七,银七八”,77级大学生不仅录取率低绝无仅有,多个“高考之最”也使得他们成为具有传奇色彩的特殊群体,是高等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存在。

此次高考也是考生准备考试时间最短的一次高考,有的人从知道恢复高考到参加初试不到3個月,至统考也不过四个月,考生通宵“恶补”,恨不得将过去浪费的时间全部“抢”回来。

除了时间不够,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高考辅导教材严重匮乏,这时能够找到不多的几种复习材料,大家只能互相交换借阅,甚至还要手抄。

今年十月初,《人人日报》第一版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闫解旷悬着的心终于要落地了。

其实这之前更早的时候,就有大学招录制度要改革的消息陆续传到了闫解旷的耳朵里。

起初,他还对这个消息都将信将疑,因为高考已经停止十多年,得知这一消息后,有些怀疑是真考还是假考。

闫解旷最初也没有把此事当真,因而并没有认真备考。

但过了不到一个月,闫解旷在学校里当领导的父亲就给他寄来了一封信。

闫埠贵在信里叮嘱闫解旷说,在学校的时候他就是班里的学习尖子,有基础,有希望,不管消息是真是假,一定要参加这次高考,哪怕权当一试,也是难得的机遇。

闫解旷就回信说出了心中的顾虑,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摸教材,手头也没有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本,不知道该复习什么,怎么复习。

父亲闫埠贵很快回信,并随信给闫解旷寄来几本……前的中学教材,再次鼓励他努力复习。

上大学不仅是闫解旷的梦想,也是他父亲闫埠贵心中的遗憾。

相比在军队里继续发展,闫解旷觉得自己可能不是那块料,他更想去上大学。

怀揣着一份忐忑与期待,闫解旷鼓起勇气,将自己的想法向连长和盘托出。

他的连长听后,非但没有丝毫的不悦,反而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选择,当即表示会全力支持,并迅速着手向上级提交申请报告。

消息传至营领导耳中,他们非但没有反对,反而对闫解旷的决定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赞赏。

在领导看来,自己的队伍中能有人凭借自身努力考入大学,无疑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

为此,营领导特意为闫解旷大开绿灯,允许他只需参与一些必要的军事训练,其余时间则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备考之中。

不仅如此,他们还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单人宿舍,以便他能拥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全心全意地备战即将到来的考试。

临近考试了,闫解旷就向连里请了假,在宿舍里认真备考。

他把自己关在房间近半个月不出门,为了节省时间吃饭都是宿舍里吃。

醒了就看书,看累了就睡觉,就这样复习了半个月,迎来了考试的日子。

等闫解旷来到进考场之后,发现考场里面空座位不少,看来不少人最后还是放弃了。

…………

十二月10日这天,郑海生被安排在京城密云山区的某所中学里参加了高考。

第一天上午考政治,下午文科生考史地;第二天上午考数学,下午考语文。

中午没有地方休息,大家就蹲在墙根下,啃着凉馒头,享受着寒冬的阳光。

郑海生这样的知青考生在“上山下乡”时,都要出工下地,回来就啃窝头,哪能享受这样的闲暇!

下乡前,看了很多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挺向往。

真正当了农民才知道,那是作家笔下的虚构。

最后一门是语文,打开作文试卷,那题目确实让他百感交集。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就是京城地区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

试卷展开,郑海生一下子就兴奋起来,感觉那题目好像专为他准备的似的。

一年来的“千山下乡”往事就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他代表全体下乡知青在动员会上的宣誓,下乡头一天的不眠之夜,第一天干活的情形,“龙口夺粮”的日日夜夜,还有复习高考的点点滴滴、分分秒秒。

一年来的希望、一年来的苦恼、一年来的欢乐,瞬间都涌向笔端……

过去一年的经历,对郑海生来讲是战斗的一年,是他真正了解社会的开始。

走出考场,已是夕阳西下,天还是那样寒冷,但考试们的心热乎乎的,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

回去的路上,见山说山,见水说水,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十几里的山路,似乎凝聚着过去一年的风景,不知不觉地就走完了。

“有客放船芳草渡,何人吹笛夕阳楼。”

……

自从下定决心参加高考以后,杨小彤天天都复习到深夜,有时鸡都叫了她还在油灯下看书复习。

两个月的时间里,杨小彤把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都翻了一遍,还重点复习了理科,因为理科是她的弱项。

高考开始的头一天一大早,棒梗赶着队里的毛驴车把老婆杨晓彤和知青李卫军、唐金玲送到了公社汽车站。

然后,她三一起乘坐客车来到县城,住在了县一中附近的一家小旅馆里。

那一夜,杨小彤三人几乎是一夜未睡,一起讨论复习中遇到的难题,她们还猜测考试的内容。

第二天天准备进考场的时候,李卫军突然问唐金玲:“张朝阳,四大发明都是啥?”“指南针、造纸、火药……”

到了考场门口,杨晓彤突然对唐金玲说:“还有活字印刷!”结果,高考试卷中还真有这道题。考试结束后,好多人垂头丧气地离开了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