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1 / 1)

这公公这样卖力夸赞沈佑也是有道理的,沈佑如今已经在惠帝那边挂了名号,背后又有张青作靠山,那张青就是为沈佑递方子的人,而沈佑自己又有能力,新科状元郎出身,毫无背景的乡野小子,当初能被那长乐郡主看上,看来确实有几分不一样的。如今凭借着自己发明的那玻璃跟水泥这两个东风,他是要扶摇直上,直上九天,鹏程万里的,这般公公自然是好好的捧着,说不定以后哪里就有用得着的地方呢。

这边寒暄完,公公就跟着管家下去安顿了。

而沈佑却是捧着圣旨回了书房,他需要静一静,也需要好好想一想。

他并不想入京城入那权力的中心。他一年前才从哪地方安然归来,在这里过得有滋有味,极安逸舒适,一点也不想再去京城。而且,随着圣旨去了京城,他怕以后会被动的不得不参与那些党派斗争之中,毕竟不是你不想别人就会不予理会你的。

他想做的只是尽自己所能为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里才是他的天空,而他这一年在这边也过的很好,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能,不用顾虑太多,而且看着这边的百姓,因为自己的努力生活一点一点的变好,他非常满足。

只是都说君无戏言,如今惠帝已经下了圣旨,他若不去的话,是否会有欺君之罪,这可大可小,他自己也许可以不怕,但他还有家人,家中还有娘亲和几位姐姐,还有外公一家人,若是被连累,他后悔莫及。

这古代可不像是现代那般平等自由,这是个封建社会,一个不慎就有可能是株连九族的大罪,这般沈佑却是拿不定主意了,他不想自己家人受到自己的牵连,却也不想违背本心去入那权力中心。

这般沈佑颇多纠结,最后决定还是试探一下,所以当即写信。一封写给张青,一封信写给惠帝,都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自己想要在这里多担任几年。这里熟悉的风土人情能够给予他丰富的灵感,让他发明更多利国利民的好东西。而主要的就是,他的杂交水稻已经研究出了一点眉目,已经增产三成,他决定再接再厉,努力做出那最理想的能够增长一倍甚至是两倍三倍的水稻稻种来,让国家再无饥饿,百姓都能够过上饱腹的日子。

沈佑将两封信写好折好,就将写给张青的那封信立刻吩咐下面的人用最快的速度飞鸽传书,尽快传给给张青。而剩下的一封他打算让来传旨的公公帮忙转为递给惠帝。

那公公会住下,也是因为在等沈佑收拾一番,随自己入京。而沈佑却在午饭后找到了那位公公,面露为难之色,恳切道:“本官在这元安县中,诸多事情,却一时抽不开身,还需要安顿打理一番,毕竟这边好些事情都是在下牵头做主的,一旦这般仓促离开,怕是有许多麻烦,所以本官还需在此多逗留一段时日,等一切安排妥当了,在入京给陛下谢罪,还望公公代为回禀。”

那公公听了也觉得在情在理,而且沈佑很是不一般,是惠帝如今看重的人才。兴许惠帝就给对方这个恩典了,所以公公听后,就点头说一定会如实跟跟惠帝禀报的,然后就趁着天色还早要赶路离开了。

沈佑当即让管家将准备好的特产送上,也亲自给送到了城外。送走了传旨的公公,沈佑面上有几分愁色,但很快就淡化了,算了,想那么多做什么。船到桥头自然直,且行且看吧。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且看后面发展如何。再说了,现在多想,担忧再多,也只是徒增烦恼罢了。自我开解一番,心中愁绪瞬间淡去了,担忧烦恼也被沈佑给丢到了角落里,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忙的。这首先第一件就是将杂交水稻第一批试验出来的杂交水稻种上。

于是,沈佑带着几个庄户以及衙门里的人去了郊外走访查看,看各处农田的土壤湿度水分,看看哪里更适合培养这杂交水稻。

如今沈佑可是很出名的,往常有案子沈佑都是公开审理,百姓可在外面围观,而平常修路,装窗户各种事务,沈佑虽然不亲自上场,但也都会亲自在旁边督促检查,所以好些百姓都是见过沈佑本人的。因此沈佑一到田边地头,被人这一看,一下子就给认出来了。

周围的农户们看到,顿时都激动莫名,也热情异常,沈佑可是个好官,百姓也非常的爱戴他,大家看到他顿时奔走相告,也小心翼翼的靠近。

沈佑看了,就笑着和乡亲们打招呼,大家顿时更加欢喜了。大家也就放开了一些,小心翼翼的和沈佑打着招呼。

沈佑点了点头,然后就说自己还有事情,先忙,待会有空再和乡亲们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