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士绅难搞(1 / 2)

“子瞻,过来坐下慢慢说。” 赵立庆神色从容,不紧不慢地踱步至会议桌旁,缓缓坐下,一举一动间尽显威严。

“谢官家。” 苏轼微微躬身,随后也稳步走过去,安然落座。

赵立庆轻轻拿起手中的奏本,目光在上面停留片刻,似是又确认了一遍其中的内容,这才开口说道:“江南那边的股票收益颇为丰厚,过几日便会有三百万元汇入监管卫在大宋银行的账户。朕寻思着,可利用这些钱再多收购些土地。”

“竟如此之快又赚到钱了?” 苏轼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毕竟,当初投入的本钱早就如数还给了大宋银行,如今又有这三百万之巨进入监管卫的账目,着实令人意外。

“朕刚收到奏报时,亦觉意外。如今,咱们这是拿着那些地主士绅的钱,来买他们的地。每念及此,朕便觉畅快。” 赵立庆嘴角微微上扬,眼中流露出几分得意之色。

苏轼闻言,从袖中掏出一个精致的小本子,翻开仔细看了一眼,说道:“官家,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收购了一百多万亩土地。这些地主士绅着实难缠,虽说现在每亩土地一年仅有两百文的收益,可他们依旧捂得死死的,这是打算将土地当作传家宝世代留存。”

“这也是人之常情啊。华夏人对土地的眷恋由来已久,深入骨髓,咱们如今做这些事,不也正是出于对土地的重视么?” 赵立庆差点脱口而出后世人们对土地那种同样深厚的情感,但还是及时收住了话头。

“官家,若想早日实现土地国有,似乎只能提高收购价格,可如此一来,哪里有那么多钱财从地主士绅手中购地呢?” 苏轼眉头微皱,面露难色。

“此事急不得,一代人若做不完,便留待下一代继续为之。总不能像当初在燕云那般强硬抢夺。呵呵……” 赵立庆想起燕云之事,不禁哑然失笑。

苏轼虽未参与燕云前期土地国有化之事,但也知晓其中的大概情形,亦跟着笑了起来,“哈哈…… 官家,臣还真曾想过在中原和江南效仿燕云的手段来行事,可毕竟情况不同,若真如此,中原和江南怕是要大乱一阵。”

“先不说土地之事。朕与枢密院已经拟定了前往法蒂玛那边牵制塞尔柱的方案,其中还要挖一条运河……” 赵立庆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将全盘计划详细地告知苏轼。

“官家,挖通那条运河虽不动用大宋百姓服役,但耗费实在巨大,臣担心朝廷的财政会难以承受。” 苏轼并未从整体战略的宏观角度看待此事,只是单纯地考虑到财政方面的问题,眼中满是忧虑。

“子瞻,如今有了蒸汽机,这天下在逐渐变小,再远的地方也会变得越来越近。那个位置对于整个天下而言至关重要,若不趁此时机将其掌握在大宋手中,将来我们定会追悔莫及。现在多花费些钱财,日后再慢慢收回便是。” 赵立庆深知自己并无超越这个时代之人的智慧,只是比他们多了千年的见识罢了,而这见识让他能看到更长远的利益。

苏轼微微点头,似有所悟,“臣明白了,可此事要在朝堂形成共识,怕是不易。官家,不知该如何是好?”

“朕亦为此事烦恼不已。如今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子瞻可有良策?” 赵立庆目光灼灼地看向苏轼,眼中满是期待。

苏轼略一沉吟,思索片刻后说道:“官家,大宋的一些货物在西方能卖出极高的价格,如今朝中许多官员都出身江南,他们家中大多有经商之人。我们可以利用贸易之事来获取他们的支持。”

“嗯,先放出些风声,试探一下朝堂上下的反响。” 其实,赵立庆若要一意孤行地推行此事,也并非不可。只是他不愿过于独断专行,不想让朝堂气氛变得僵持,如今这样和谐的氛围是他所珍视的。

苏轼心领神会,说道:“臣先与王相商议一番,再找几个尚书一同造势,此事或许能成。”

“介甫(王安石)近来太过操劳,告知他一声即可,朕不想他过于劳累。” 赵立庆眼中流露出一丝关切。

“是,官家,臣明白。” 苏轼心中暗自嘀咕:我也不轻松啊……

数日后,大宋朝廷的相公们和六部尚书都得知了要在法蒂玛挖运河之事。

吕公着知晓此事后,一回府便差人把吕宾唤来。

吕宾刚一进门,吕公着便迫不及待地问道:“上次跟你说的蒸汽机船之事,办得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