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盐?(1 / 2)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1647 字 1个月前

《奏请立后疏》静置于案,源自袁可立天津之任?

朱由校目光轻转,落于刘时敏身上,语调悠然:“此疏,确是袁卿自津门所呈?”

刘时敏躬身,低垂眼帘,恭敬应道:“回陛下,正是。”

朱由校手指轻敲奏章,忽而话锋一转:“老五近日课业可有长进?”

刘时敏声细如蚊:“奴婢闻得,五殿下因背书懈怠,曾被袁知府责以掌教。”

“哦?”

朱由校闻言,嘴角微扬,似有所悟。

袁可立此举,分明是对他立朱由检为储君的微妙抗议,言下之意,犹在言外——“殿下尚幼,尚需时日雕琢。”

朱由校心中暗笑,自忖道:“由检之才,尚待磨砺。朕之血脉,岂可轻言不足?然则,审视自身,亦是稚子未脱,此事尚需时日筹谋。”

遂轻叹一声,“留中不发,待时而动。”

言罢,他转而翻阅袁世振所上盐政奏章,眉宇间渐生凝重。

“盐利之重,历朝皆由国家掌控。太祖立国之初,即定盐法,设官置局,商人贩鬻,以二十取一之税,充作军资。而后虽有波折,终归正途。今观盐政分布,六司七提举,遍布天下,岁入丰盈,然……”

朱由校提笔勾勒,心中盘算:两淮盐利,按旧制算之,大明盐税总计一百三十六万两,此仅为国库之涓涓细流,九边粮饷方为大宗。思及崇祯之误,不禁唏嘘。

“盐课二十抽一,则年GDP可达两千七百二十万两之巨。大明盐价,百斤不过一两,以此推算,年产盐量,竟至二十七亿两千万斤之谱!”

他心中默算,以人均日耗盐三十克计,一年需盐十二斤,由此推断大明人口,竟得出两亿三千万之惊人数字。

“咦?”

朱由校眉头紧锁,这个数字,与他心中大明人口之估量相去甚远。

“莫非,盐政之中,尚有隐情?”

他深知,大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加之农耕、工业、边贸等种种耗盐之处,此数恐非实数。

更何况,蒙古诸部亦年年购盐于大明,盐量之巨,可见一斑。

“一年产盐若此,岂非自欺欺人?”朱由校放下笔,心中疑惑更甚。

正沉吟间,忽闻小太监禀报:“陛下,锦衣卫指挥同知许显纯求见。”

朱由校闻言,眉峰一挑,心中暗忖:“许显纯此来,莫非又有何事端?”

"宣——"

"微臣锦衣卫指挥同知许显纯,谨遵圣命,恭请圣躬安泰。"

"爱卿平身。"

朱由校轻抚案上记载盐产之宣纸,目光转向许显纯,淡然问道:"所为何来?"

"臣遵旨密查盐课提举司,今特来复命。"

言毕,许显纯自袖中取出一册奏章,高举过顶,以示恭敬。

"哦?"朱由校轻挑眉梢,忆起前事,遂道,"念来听听。"

刘时敏闻令,疾步上前,欲取奏章。

"免了繁文缛节,直奔主题。"朱由校摆手示意,言简意赅。

刘时敏与许显纯相视,皆微愣,随即遵旨。

"……臣查实,部分转运、提举及盐场官员在京者,贪墨成风,有藏银百万之巨者,亦有私盐巨擘购田广厦,盐税尽入私囊……"

"砰!"

未待念完,朱由校已怒不可遏,掷袁世振旧奏于案,喝道:"够了,此等污浊,不堪入耳!"

朱由校夺过许显纯之奏,匆匆浏览,随即决断:"传旨袁世振,废盐课提举、转运旧制,撤盐户,立盐铁司专掌盐政,招募民力制盐。其纲盐之法,始于长芦,遍行天下。民制商运,商售官督,择忠顺商户,世袭贩盐,严惩贪赃之徒!"

"许显纯,卿当辅佐袁世振,遇贪必惩,以正国法!"

"臣遵旨!"许显纯眼中精光一闪,拱手应命,语气坚定。

"记住,谁若阻挠,便是心中有鬼,卿当严查不贷!"朱由校语含威严,再嘱。

"臣铭记于心。"许显纯连连点头,心中暗自振奋,锦衣卫再添重任。

旧衙门外,丁修身着新赐飞鱼服,英姿飒爽,目睹许显纯匆匆离去,心中暗忖:"这又是哪路妖魔鬼怪要遭殃了?昨夜一战成名,今日恐又有大动作。"

他轻拭鼻尖,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